资源县首次规模引种瓜蒌获丰收
瓜蒌结出“金果果” 带来致富好“钱”景
桂林晚报
2024年12月05日

瓜蒌丰收。

刘和平向记者介绍瓜蒌的知识。

新鲜瓜蒌籽。

采摘好的瓜蒌。

炒制后的瓜蒌籽。(资料图片)
你听说过瓜蒌吗?这种在空中悬挂的“金疙瘩”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宝贝”,更是当地人心中的“致富果”。
日前,资源县瓜里乡瓜里村今年春季大规模引种的瓜蒌就迎来了大丰收,农户们沉浸在一片忙碌而喜悦的氛围中。那么,瓜蒌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如何?又有哪些食用方式?记者带你看一看。
小瓜蒌浑身都是宝
日前,记者在资源县瓜里乡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经过一段崎岖陡峭的山路,来到了位于瓜里村的栩文农业专业合作社瓜蒌种植基地。该基地海拔600米,四周被山峰环绕,放眼望去,只见山野间遍布着绕满瓜藤的架子。走进棚架内,藤蔓上挂满了形态各异的小瓜,它们宛如一盏盏灯笼,有的青涩如初,有的则已呈现出金黄的成熟色泽。
瓜棚之下,资源县栩文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和平正领着三四名工人在地里采摘。每当发现一颗成熟的果实,村民们便用手轻轻托住它,小心翼翼地一扭或用剪刀一剪,果实便轻巧地从藤蔓上分离。
刘和平介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瓜名为瓜蒌,又名药瓜,是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瓜蒌浑身都是宝,籽可以炒制后作为零食食用,果肉既可入药也可用来泡茶。合作社今年种植了42亩、7000多株品种为“徽记二号”的瓜蒌。眼下这批果从11月上旬开始采摘,一直能持续到12月。今年预计可以收成超过13000斤。
记者发现,这些瓜蒌果实呈椭圆形,成熟后由绿色转为黄色,表皮有明显的纹路。生果皮较脆,熟果稍软,稍用一点力即可捏开。瓜蒌果瓤为黄色,较为黏稠,闻起来有焦糖的气味。刘和平表示,新鲜的瓜蒌籽外面被黏液包裹,他们摘下瓜蒌后会集中到果棚旁边的粗加工区域,晾晒两三天,再放入瓜蒌籽清洗设备中,将瓜皮和籽分离,最后送到山下的加工房进行烘干晾晒,之后才能出售。
在加工房,记者看到烘干晾晒后的瓜蒌籽与南瓜籽形状相似,但更为大粒,颜色为灰色。生瓜蒌籽初尝之下口感脆爽,带有一点自然清香和微微的苦涩味。刘和平说,瓜蒌籽性寒,即使炒制后食用也基本不会上火,因此价格较高。
第一年收益就能回本
据介绍,瓜蒌属于多年生植物,一般每5年刨根一次并重新栽种新苗。正常情况当年种植当年即可收获。
瓜壳具有药用价值,若家人冬天咳嗽,用瓜蒌皮熬茶,效果颇佳。成熟的瓜蒌籽晾干后,可作为保健休闲食品食用;而瓜蒌的根部,在5年后可以长至约50斤,挖出后可制成天花粉。瓜蒌的利用价值大,市场前景广阔。“今年瓜蒌市场前景很好,销售不愁,利润也很可观。目前市场上,经过粗加工的瓜蒌籽售价可达30元一斤,瓜皮5元一斤,而瓜蒌的根茎也能卖到每斤1元。”刘和平说。
刘和平之前种植的是罗汉果,但近年来罗汉果价格较低,他的种植热情也随之减退。去年,他在考察项目的过程中,听广西师范大学驻瓜里村第一书记毕权飞提及,在毕权飞的安徽老家,瓜蒌种植广泛且收益可观。随后,刘和平便前往安徽安庆进行考察,了解到当地确实有许多村民都在种植瓜蒌且收益可观,他便心动并付诸行动。
今年春季,毕权飞为刘和平牵线搭桥,联系上了安徽一家专注于瓜蒌产业的公司,采用订单式种植模式,由该公司提供种苗并负责收购瓜籽。毕权飞还邀请了广西农业农村厅的专家提供土壤考察、培育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在各方的鼎力支持下,刘和平与4位合伙人成立了栩文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瓜里村深冲水的高山田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瓜蒌。
如今不到一年,挂果的亩产就已超过300斤。刘和平为记者细算了一笔账:在正常情况下,种植一亩瓜蒌,包括田间整理、棚架搭建、种苗引进等前期投入,每亩约需5000元,而首年每亩的产值便能超过6000元,意味着第一年的收益就能收回投资成本。从第二年至第五年,每亩的后续投入仅需2000元左右,且产量将从首年的亩产300斤增长到400至500斤,因此第二年至第五年每年的收益均为纯收入。
从行业新手到瓜蒌专家,刘和平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土肥水的控制到换苗、成熟、晒果等细节,他都了如指掌。目前,基地已建成一座烘干房,并配备了瓜蒌籽清洗设备。粗加工的瓜籽和瓜皮产品,以批发形式直接销往外地的炒货市场或中药材市场。
“现在桂林本地想吃到瓜蒌籽炒货还比较难,基本需要网购。”刘和平说,明年计划再增种50亩瓜蒌,并逐步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争取能在本地市场推出。
有望成为瓜里乡特色产业
“瓜里村的土层深厚、疏松且肥沃,加之周边山地资源丰富,为瓜蒌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毕权飞表示,当初选择此地种植瓜蒌,正是因为其海拔与安徽老家相近,且瓜蒌特别惧怕病虫害,尤其是根结线虫,因此日常的管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看来,这一选择极为明智。更令人欣喜的是,高山种植的瓜蒌籽不仅个头更大,色泽也更佳,因此收购商给出的价格也更优。如今,首年挂果的亩产就已超过300斤,与安徽本地的高产时期相比毫不逊色,预计明年亩产量能达到400到500斤。”
日前,记者就瓜蒌种植情况向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咨询。据该站介绍,近年来,虽然瓜蒌在我市北部县域有少量种植,但种植面积不大,基本处于中药材的辅助地位,尚未形成规模和产业化。资源县瓜里乡的规模化种植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资源县瓜里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唐国辉表示,近年来,瓜里村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和资源优势,明确了以“一村一品一特色”为核心的工作目标,并坚持“市场运作、地方政府引导、高校推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初步构建了优质稻、高山瓜蒌、禾花鱼、罗汉果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以“稻渔综合种养”为龙头,高山中草药、高山林木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下一步,瓜里乡将继续秉承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结合各村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扩大高山瓜蒌及相关的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的面积,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唐国辉说,“可以预见,‘资源高山瓜蒌’有望成为瓜里乡乃至资源县的特色品牌。”
记者刘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