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桂林文化抗战史 再现西南剧展盛况
文献史诗剧《守护》
在我市首演收获满堂彩
桂林晚报
2024年09月23日
近日,文献史诗剧《守护》在我市广西省立艺术馆首演成功。这部由多位国家一级艺术家和专家共同打造的剧目,讲述了桂林文化抗战史,再现西南剧展盛况,并顺利入选第十二届广西剧展。首演以来,《守护》被广大戏迷和市民认为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眸,更是对当代戏剧人的一种鼓舞与召唤。那么,这部文献史诗剧是如何让艺术与历史产生奇妙联结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连续两场演出
赢得广大戏迷和市民好评
夜幕低垂,灯光渐暖。9月18日,一场关于守护与记忆、革新与传统的文献史诗剧《守护》在广西省立艺术馆缓缓拉开序幕。
该剧以桂林文化城为背景,聚焦于中华民族抗战时期,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张曙等文化名人云集桂林,用热血与信念引燃明灯,以戏剧为武器,以剧场作战场,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决心。该剧深入刻画了抗战时期欧阳予倩在桂林积极推动戏剧改革、精心筹建广西省立艺术馆以及倡导举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的杰出贡献。创作重点围绕“桂剧改革”“广西省立艺术馆”与“西南剧展”三个核心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现,为观众呈现出一幅生动、完整的历史画卷。
作为一部基于考证和文献记载的史诗剧,该剧通过话剧、桂剧、彩调、曲艺等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创新的舞美设计和新媒体技术巧妙结合,实现了舞台灯光和屏幕随剧情变化的动态效果,增强了视觉冲击,使得历史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记载,而是活生生的表现,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在广西省立艺术馆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去讲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守护人张树萍说,80年前,前辈用热血与信念在至暗时刻引燃明灯;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守护》致敬中国戏剧改革的先行者,传递中华民族抗战文化的精神火种,这就是创作《守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9月16日和18日两场演出,广西省立艺术馆座无虚席。不少戏迷和市民看过《守护》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观众们感受到了剧中角色的心声,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与战斗中的人们共鸣。“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说,这部剧让我沉浸其中。”市民李青说,广西省立艺术馆是全国唯一留存下来的抗战时期的戏剧剧场,见证了桂林文化城的辉煌,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励着无数戏剧人成为戏剧的守护者。市民周晨怡则表示:“就像这部剧的名字一样,我们每一个桂林人都应该是守护人,年轻一代要把戏剧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因为这对于桂林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最强创作阵容
用心用情打造文献史诗剧作
该剧的创作团队有多强大?看看阵容便知晓。
《守护》由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总策划,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创作出品。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桂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主任张树萍担任艺术总监,力邀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曹路生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童薇薇担任总导演,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韩生担任舞美设计,国家一级作曲吴小平担任音乐设计,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服装设计师阳东霖担任服装造型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王佳迪担任多媒体设计,新锐青年灯光设计师刘毓担任灯光设计,国家一级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导演系主任万红担任导演,曹禺戏剧奖优秀演员、表演艺术家张依如担任话剧表演指导,优秀青年编导卢池源担任舞蹈编导,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最强演员阵容参与,用心用情打造文献史诗剧作。
“《守护》的成功上演,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历史之间的奇妙联结,感受到了戏剧在记录时代风云、凝聚民族精神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该剧总导演童薇薇说,《守护》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眸,更是对当代戏剧人的一种鼓舞与召唤。
对于该剧的创作,童薇薇运用了多重艺术手法精心设计,打破传统叙事框架,将大量文献史料、传统戏曲剧目片段融入其中,使得整部作品层次分明、张弛有度。值得一提的是,在保留话剧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巧妙揉合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技法,比如建设广西省立艺术馆的场景中,运用戏曲《挂画》的程式技巧,表达话剧作品中的近代情境,这种新颖的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话剧的表现形式,也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文化韵味与时代气息,展现出中国话剧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一面。在剧情推进中,童薇薇还巧妙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影像,与舞台实景相结合,让这些文献带着观众置身于历史现场,亲身感受特殊时期戏剧人的家国情怀与艺术追求。
越来越多精品剧作走进市民生活
作为第十二届广西剧展的优秀作品,《守护》的首演收获了满堂彩,而这种以文献为基础的“剧诗”风格无疑为桂林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实际上,今年以来,多部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品话剧作品在我市轮番上演,让广大市民尽享艺术盛宴。
今年上半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桂林启幕,除了四幕桂林方言剧《龙隐居》收获了极大关注和好评,还有源自著名作家冯骥才短篇小说集的改编作品《俗世奇人》,带领观众回望了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节点的《过海》,将妙趣横生的民国百姓生活搬上舞台的《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讲述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和首位中央主席马叙伦生平事迹的《马叙伦》,描写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师生带着数百只良种动物迁徙重庆的《西迁》,围绕上世纪改革开放进程中“向阳院”居民生活所展开的《烟火人间》等多部精彩剧作在我市上演,给广大市民献上了绝美的视觉盛宴。先进的灯光和投影技术,考究的布景和道具,以及极具创造性的舞美设计结合充满张力的剧情故事和细腻精湛的演员表演,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艺术魅力。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诸如《守护》等剧作展现的那样,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未来前行的灯塔。通过戏剧,人们不仅能看到当年抗争的勇气,也能思考今天的自身价值与责任。由此,也能让更多人走进剧场,领略历史的深度,感受文化的厚重。
记者马翔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