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民俗
桂林晚报
2024年09月19日
■莫喜生
又是一年中秋,每年中秋民俗的仪式感让我们铭记佳节,不忘先贤。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今天,已渐次远离我们日常的中秋民俗,又唤起我们久别的乡愁。
古籍中,关于桂北中秋民俗活动的记载,有详有略。如《临桂县志》里仅留:“八月十五,中秋供月”而已。对当地节庆和民俗了如指掌的老文友告诉我,其实,中秋佳节,在桂林市临桂区还曾经流传有“闷子姜鸭,喝桂花酒,吃饼赏月;男孩们戴猴子、罗汉面具,跳舞拜月,女孩拜‘撮箕’学女工,识文断字……”如此等等,可谓丰富多彩。
临桂区第一长河义江,两岸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既宜种白菜萝卜,更方便种姜葱和养家禽。民谚曰:“庙头的风,五通的葱。”讲的是庙头,因地势平坦,一到下半年就劲风不断,而义江流域内的五通镇四季流水不断,土质疏松,且种姜葱、养鸭鹅是村民们的拿手活,所以多产葱姜等蔬菜。风调雨顺的年成,时至中秋,鸭鹅已长成,姜葱上市,桂花也开了。宛田瑶族乡、五通、两江、茶洞、中庸等镇的村里人,吃着子姜焖鸭,就着月饼喝桂花酒,天南海北、古今中外聊天,悠哉乐哉。
文化之乡的临桂区,舞庆中秋,种类繁多:有彩调桂剧,傩舞猴舞和拜“撮箕”等。古老的傩舞已失传多年。傩舞动作幅度不大,用于拜神祈福。多于每年秋后开始,舞者须戴厚实笨拙的木制面具。跳猴舞的时候,男孩们头戴竹木刻成的猴和罗汉面具,一前一后,或进或退,在街头巷尾,晒坪上,围绕这个情景再现:笑容可掬的大肚罗汉,手执柚子叶或者桂树叶,引诱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一会攀爬上树,一会分叶摘果。把主角与配角围成圆圈的是,饮桂花酒,尝桂花月饼,快乐无比的老人小孩。中秋节里的彩调剧目,数幽默快乐的《王三打鸟》和《三看亲》吸引观众。拜“撮箕”是在临桂区两江镇和茶洞镇等地流行的,老人们教化和点拨青年女性开蒙女工,与社会生活接轨,类似于私塾的授业解惑模式。
桂北各地盛产桂树桂花,临桂区更甚。桂花飘香的时候,也就到了赏月吃饼的中秋佳节。临桂区几个古镇,都有制作月饼的能工巧匠和作坊,在冬瓜五仁、甜肉叉烧饼馅里融入金黄色的桂花,后刷上蛋清或者蛋黄,烤制出来的月饼,香气宜人;华灯初上,明月缓缓上升,看,眼前案台上作为供品的月饼,金黄透亮,别说我等凡夫俗子垂涎三尺,连仙界月神吴刚和嫦娥也经不起诱惑,按捺不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