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热点

04版:新闻故事

05版:新闻故事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要闻

08版:国内关注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情感·故事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1月11日

入选非遗 上过央视 传承之中还有了新意义

寻访“两江龙”

桂林晚报      2024年01月11日     

  制作好的龙头。

  ↑扎龙头。

  ↑村民在练习打龙鼓。

  ↑写着风调雨顺的龙灯。
  马上就要进入龙年,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桂林临桂两江镇两江村委的村民正如火如荼地准备一项传统而重要的年俗活动——舞龙灯。
  上周,记者来到两江村委,村民有的忙着用竹子、彩布制作龙头,有的在排练舞“龙形”,有的练习奏“龙声”,一步步酝酿出龙年春节的节日气氛。
  记者一边记录村民为舞龙灯做准备的过程,一边寻访“两江龙”的故事。
  龙年到
  两江村再舞龙

  上周六,临桂镇两江村委两江村村民活动中心里传来阵阵欢快的锣鼓声,屋内,颜色鲜艳的龙灯挂在房梁上,长长的“龙身”也盘旋在屋子里。伴随着鼓声,村民们跟着节奏拿着龙灯开始练习。春节临近,准备好这场盛大的舞龙灯,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
  两江村村民王辉快50岁了,他说:“一般都是在村里有重大喜事,或是有大规模活动时才会舞龙灯。龙年春节之前,我们村已经有5年没有舞龙灯了,龙年就要到了,大家一合计,决定舞龙灯热闹一下,表达对龙年的美好祝愿。”
  “大家白天正常干农活、上班,晚上或周末只要有空,就到活动中心里碰碰头,练习一下,过段时间还会有一批在外上学的娃娃要回家,到时也都要参加进来。”村民说。
  村民告诉记者,目前龙灯、龙伞以及龙灯旁的鱼灯都已经准备好了,村民现在主要练习的项目是敲鼓、队列等,另外还要用竹编扎一些备用的龙头。
  到了1月下旬,村里就会进行接龙仪式,给龙头点睛。届时,舞龙灯的队伍会“预热”一次,之后就等到过年时,组织大型庆祝活动,走村串户进行表演。
  有传承
  非遗项目“琅琥龙灯”

  据介绍,两江镇各个村都有扎龙、舞龙灯的习俗,有完整的民间舞龙文化脉络和历史发展轨迹,每个村子舞龙灯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情况每3年舞一次,而各村龙灯的形态、色彩也有细微差别。
  龙灯舞起时,会同时燃起烟火、鞭炮,敲响龙鼓,经过村里每家每户,给各家拜年,带去祝福。龙灯队伍又被分为很多部分,由龙灯、龙伞、牌灯、鱼灯、台阁、龙亭、灯笼、乐鼓等组成,需要每个参与人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才能完成。
  临桂非遗办负责人唐女士告诉记者,两江龙灯有特有的文化印记和浓郁的地方民俗特点,其中,“两江琅琥龙灯”因其风俗文化保持得更好,而成为两江龙灯的代表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
  两江村委琅琥村与两江村相邻,“两江琅琥龙灯”在2020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江村的龙灯文化和琅琥村可谓一脉相承,都是以民俗文化为依托,按古代本村传承信仰的祭祀文化进行。
  “‘琅琥龙灯’之前舞了,还登上央视露了脸,我们看着可自豪了。今年琅琥村的龙灯‘休息’,我们两江村要舞出自己的特色和活力,争取再给桂林、给临桂露脸。”两江村村民说。
  “从现在开始,大家几乎每天都在练习舞龙灯,还要扎龙头,村里的节日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烈。”村民说。
  续新篇
  让舞龙灯有新意义

  据记载,两江镇龙灯出游表演起源于明朝,辐射两江镇、茶洞镇等区域,基本流程包括,请龙王、扎龙灯、开光醒龙、请龙进屋祈福、除夕跨年夜龙灯祈福、出游走村舞龙拜年祈福、元宵灯会和还龙等仪式和活动,其中,除夕之夜和元宵节晚上的舞龙祈年活动最为热闹,为的是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两江镇不少村民已经远离了农耕生活,舞龙灯除了保留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寓意,也渐渐萌生出了新的意义。
  据今年负责两江镇两江村龙灯活动的村民王先生说:“如今,不少村民都会外出打工,小一辈也会外出学习,村民间原本亲密的关系不知不觉疏远了。借着组织龙灯活动,一方面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增强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同时,也可以增强村民间的凝聚力,增进村与村之间的友谊和互动,让传统的龙灯生发出新意义。”                    记者陆鑫 文
                                 4、5版除署名外均为记者陆鑫 摄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