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关注

04版:村有喜事(二)

05版:村有喜事(二)

06版:读桂·热点

07版:读桂·社会

08版:八桂热点

09版:国内关注

10版:聚焦中国

11版:深度国际

12版:深度国际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财经·彩票

15版:公益广告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1月08日

“虚拟绑架”
盯上海外学子

受骗人群主要集中于“00后” 有的诈骗金额高达上千万元

桂林晚报      2024年01月08日     
  1月2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布消息称,在美国当地警方、中国驻美国使馆和中国国内公安机关等多方努力下,中国留学生庄凯(译音)已于当地时间2023年12月31日晚安全找到,目前身体状况良好。据当地警方介绍,该名留学生系遭遇了“虚拟绑架”电信诈骗,受到网络勒赎者的“操控”,让他误信在中国的家人受到威胁。同时,家人因他的失联,已经付了8万美元赎金。
  近期,“虚拟绑架”电信诈骗盯上海外留学生,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内蒙古、青海等多地警方都发布涉及“虚拟绑架”的案件信息或警情提示,涉及诈骗金额从10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有驻外使领馆也针对“虚拟绑架”发布预警。

1 “虚拟绑架”诈骗
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期,家住上海市静安区的一对夫妇向属地派出所报案称,一名福建口音的男子用在东亚某国留学女儿小王的微信与其联系,称已绑架其女儿,并向其发送女儿被绑架的照片。
  接报后,民警一方面安抚夫妇两人情绪,指导他们与“绑匪”周旋。与此同时,民警迅速联系到其女儿在东亚某国预科学校老师,并委托老师在当地报案。报案9小时后,小王的母亲接到预科学校老师电话称,该国警方通过技术定位在当地一酒店找到小王,并将其带回警局做笔录。
  据小王回忆,当时她接到所谓“大使馆”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其涉及一起信用卡诈骗案件,需要配合上海警方调查。“我确实弄丢了信用卡,担心有人用我的信用卡从事违法活动。之后一个自称‘上海民警’的人联系我,报出我的准确信息,表示如不配合工作,将影响我父母的正常生活,我就信以为真了。”此后,小王通过境外社交软件与自称“警察”者联系,按要求主动配合拍摄了自己被捆绑的照片并发送给对方用于所谓的“警方比对”。所幸的是,后来在多方努力下,该骗局被成功识破。
  记者查询发现,近年来,类似“虚拟绑架”案件已经发生多起。
  2023年11月,在欧洲某国留学的一名西宁市留学生被嫌疑人深度“洗脑”和精神控制后,遭胁迫、威逼前往东南亚某国。嫌疑人切断受害人与外界关联,在受害人与外界失联期间联系其父母,称受害人被绑架,并发送受害人被绑架的照片及哭诉的音频,威胁其父母在规定时间交纳赎金,否则撕票。青海省、市、区三级刑侦反诈部门紧急联动,在多部门协助下,成功在东南亚某国解救留学生,挽回损失200万元。
  2023年4月,贾先生夫妇在东南亚某国留学的女儿,打来一通语音聊天电话。对方称其女儿被绑架,想要平安无事就支付500万元赎金。后贾先生报警,警方分析后认为,这应该是假绑架、真诈骗。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贾先生的女儿在对方的威胁、恐吓下被深度洗脑,自行拍摄了“被绑架后的求救视频”,之后按骗子要求交出了微信账号及密码,并出境避难。因没有邻国签证,只能在两国交界处坐了六七个小时。

2 “出境到首次被骗”
最短为1天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九支队情报综合大队大队长马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虚拟绑架类”诈骗是一种专门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传统“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升级版,利用留学生涉世未深、信息不对等而精心设计的“双向连环骗局”。
  上海市反诈中心对2022年以来涉及的境外留学生被骗案件分析发现,案件中受害留学生平均年龄为22岁,年龄最小的仅17岁,年龄段主要集中于“00后”,“出境到首次被骗”的间隔时间最短仅为1天,超过半数被骗者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内。

3 三种造假手段实施诈骗
  记者采访发现,诈骗分子在非法获取留学生和家长信息后,主要通过三种造假手段实施诈骗。
  第一招是“暴力洗脑”控制行为。诈骗分子一方面冒充移民局、警察等工作人员,称留学生涉嫌重大案件,向其发送虚假“逮捕令”“通缉令”,并以安全审查、自证清白、财力证明等为由,要求留学生将钱等转账到指定账户。
  第二招是伪造“被绑架”场景。不法分子诱骗留学生拍摄录制视频、图片伪造绑架场景,攻破父母心理防线。
  第三招是制造“失联”假象。为了防止公安机关、家长等与留学生取得联系,诈骗分子诱骗受害人交出通讯账号和密码,退出所有通讯软件,之后还会威胁或诱导留学生离开住处,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此后,诈骗分子再登录受害人通讯软件联系其家属勒索赎金。

  ■提醒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接到可疑电话要核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建议,海外留学生应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第一责任人”意识,妥善提交、保管好护照、身份证、电话号码、银行账号和密码等重要资料与信息,提升社交网络上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如发现个人信息外泄,可及时更改密码,并提醒亲友谨防被人冒名欺骗。
  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九支队情报综合大队大队长马涛建议,有关部门可加强留学生群体在境外的反诈宣教。相关部门可与基层社区,针对即将出国的留学生和家属,开展“点对点”针对性宣传。“在留学生出国的出入境关口,公安机关可聚焦当前针对留学生群体的新型诈骗手法进行宣教,例如针对涉‘虚拟绑架’诈骗,明确告知‘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社交软件办案,也不会要求向任何账户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等提示,做到精准防范诈骗。”他说。
  “留学生和家长群体应增强遇到诈骗时的处置能力。”上海誉嘉律师事务所主任田原表示,如留学生收到可疑电话,应立即挂断,并联系中国驻外使领馆、所在学校或当地警方核实求助,并及时告知家长。家长如收到可疑的绑架勒索电话,应立即向警方求助,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取得联系,切勿轻信他人、转账汇款。
  综合成都商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