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何以中国》10月20日开播
全方位解码中华文明史
桂林晚报
2023年10月18日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打磨,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SMG倾力打造的大型系列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即将于10月20日起,每周五20:30东方卫视、百视TV同步播出。
近日,该纪录片的成片首次在媒体前亮相,全片从秦汉讲起,以倒叙节奏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每一集用几段平凡人的故事,串起一件件流传至今的文物。那些平凡的他们就像今天的你我,在华夏大地上书写着历史,前赴后继……
画面都是实景拍摄
这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考古纪录片,但你不用担心看不懂,因为只要一眼,画面和音乐便让你不舍离开。
如今,纪录片的拍摄对于画面的追求越来越“卷”。《何以中国》的画面都是实景拍摄,有军人穿越黄尘古道,烽火边城和大漠孤烟;也有农人在广袤中原,田间地头,祈盼稻麦飘香……画面在今昔之间切换,可以看到千百年来,同一片土地上的变化。把中国的风光拍美是基本功,这次,导演团队在文物拍摄上也十分用心。镜头缓缓扫过一件件青铜器上的纹理,让观众忍不住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片中的一些场景,比如村落、王宫等,是剧组根据史料和考古成果复原的。为反映先民定居生活的面貌,主创团队搭建了一座“何以村”,建造了北方村落的半地穴式房屋群和南方湿热地带的干栏式建筑。在表现古公亶父家园被入侵摧毁的场景时,团队最大程度还原商代古建筑的结构和生活气息。房子是用纯木制作,采用榫卯结构。在考古专家的建议下,剧组还为房子建了一个土台,据说这在当时起到的是防潮作用,可以抵御蚊虫鼠蚁。对主创团队而言,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是他们试着跨越时空,揣测古人的所思所行,制造他们经意和不经意痕迹的过程。
动人故事让观众惊喜
比画面更令观众惊喜的是剧中铺陈开来的一个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月下思乡的普通战士,也有封狼居胥的将领;有被迫殉葬的驭手,也有远嫁他乡的公主……在《摇篮》这一集的结尾,纪录片让观众看到,通过上万年的中国古人类的探索,中国人的祖先从山洞走向旷野,走向农业社会,走向定居的村庄,终于抬头仰望星空,不再害怕黑夜。史书上你轻轻翻过的一页,便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们也用自己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何以中国”的历史答案。
作为一部考古纪录片,观众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比如,通过一场“追尾”车祸,你能学会甲骨文中的“翻车”怎么写。该片的幕后学术团队都是来自国家队——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任总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岭担任学术总制片人,实现了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最强专家集结。
如果你仔细看,还能从片中发现不少彩蛋:胡歌饰演的啬夫弘惆怅地望着窗外的生死别离,解忧公主分别由获得过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黄尧和上海家喻户晓的电视主持人小辰老师饰演……该片的主题曲则是由音乐人罗大佑创作,他在创作时融入了来自大自然的美妙音律与和弦,让旋律回荡中华历史的灿烂星空中。
建立跨越千年的情感连接
《何以中国》融纪实与影片再现为艺术整体,创新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干超秉承创作理念是“透物见人”——从故纸堆、遗迹丛、考古现场推演出历史的细节,见到文物背后的人与社会及其演进的历程。因此,《何以中国》要展示的,不只是文物本身,更是文物所传递出的早期国家文明形态的形成、历史长河奔流的方向,关乎“何以中国”的根脉所系。
具体来说,片中以大量的全国性考古成果和文物组合,通过影视化叙事,描绘更为具体有温度的先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面。比如纪录片里出现的良渚玉器、殷墟亚长墓青铜器等,区别于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展陈,《何以中国》在拍摄中将文物按其所处时代的礼制、场景重新摆放,还原它们在历史深处曾经的位置与功能;又继而在演绎时由专业演员与摄制组复刻的道具“合作”,按考古考证,再现古代的社会风貌。
立足考古进行推演,“透物见人”的《何以中国》里不仅可见宏大的历史进程,还可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见到一个个小人物。片中不同身份、经历的人跨越数千年时光走来,他们心底的家国情,何尝不是沉淀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基因,与今天的观众同频共振。
综合新民晚报、中国青年网、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