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科普: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桂林晚报
2023年09月11日
一、什么是糖尿病呢?
糖尿病是一种渐进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病程久可导致心、脑、肾等多个器官进行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常见的类型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
少见,常在青少年或儿童期阶段发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或显著减少,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
症状:
尿液分泌过多(多尿)、口渴(烦渴)、常有饥饿感、体重减轻、视力减退和疲乏。
2型糖尿病
比较常见,在我国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由于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造成,体重过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
症状:
可能与一型糖尿病相似,但症状不明显。可能在发病多年之后才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此时则已出现并发症。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高血糖症,血糖值高于正常水平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发生在妊娠期间。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增大。她们以及她们的孩子日后患上2型糖尿病的危险也增大。
症状:
妊娠期糖尿病通常都是通过产前筛查而不是出现症状后被诊断出来的。
二、糖尿病的患病原因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
2.环境因素
年龄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肥胖等等,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3.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对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发动攻击,即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和消失并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缺乏。
三、糖尿病的常见后果
1.随着时间的推移,糖尿病可能损害心脏、血管、眼睛、肾脏和神经。
2.足部神经病变(神经受损)与血流量减少结合在一起,增加了患足部溃疡、感染以及最终需要截肢的可能。
3.糖尿病成人出现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会上升两至三倍。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一主要病因,它是视网膜小血管长期累积受损的结果。全球2.6%的盲症可归咎于糖尿病。
四、血糖异常的症状
1.视力变化——糖尿病患者有可能发生视力模糊,晚上看灯会出现光环现象。
2.听力丧失——耳朵中有许多细小血管对听力起关键作用,高血糖会损害这些血管。
3.牙龈出血——高血糖会导致牙龈萎缩,导致严重的牙周病症状。
4.口腔溃疡——高血糖会导致口干舌燥,容易发生口腔溃疡。
5.四肢麻木、经常疼痛——神经损伤会扰乱四肢与大脑之间的信号传递,手脚好像戴了手套穿了袜子,有麻木感。
6.头晕、眼花——血糖过高容易造成起身太快时感到头晕,这是因为心脏和大脑供血受到阻碍。
7.肠道及膀胱功能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膀胱神经,患者难以感受到何时需要小便的信号,导致憋尿。
8.皮肤干燥或瘙痒——血糖过高容易导致皮肤干燥或瘙痒,有了伤口,容易感染,愈合缓慢。
9.出汗异常——血糖过高容易导致一些患者出汗异常、频繁,夜间或吃饭时尤为严重。
五、如何减轻
糖尿病负担?
1.身体活动:经常定期进行至少30分钟强度适中的活动。需要增加活动来控制体重。
2.保证健康饮食:减少糖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量;
3.避免吸烟:吸烟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
六、糖尿病的预防
1.合理控制总能量,控制健康体重,保证合理的BMI值。
2.主食粗细搭配,建议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在60%左右,主食尽可能地粗细搭配,减少精白米面的摄入,粗粮中富含膳食纤维有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水平,而且还能改善葡萄糖耐量,建议粗粮每日占摄入主食的一半左右。
3.摄入适量蛋白质,拒绝超量,每天建议适量摄入鱼、禽、蛋、廋肉以及豆类食品,建议每日优质蛋白的摄入占蛋白质总量的1/3,对于蛋白质,吃好不吃多才是王道。
4.每日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与矿物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也就是多吃应季的新鲜蔬菜。
5.保证饮水量,增加每日水的摄入量,每日1600ml是最基本的量,秋冬季气候干燥,提倡每天保证2000ml水的摄入,减少或拒绝饮用甜饮料。
6.控制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脂肪的超量很容易导致肥胖,烹调的时候多建议低温少油烹调,像蒸煮炖这样的烹调方式,尽量避免煎炸炒等高温烹调。
7.限酒: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一定要避免喝酒,非喝不可也要控制饮用量。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酒精限量为25g,女性酒精量不超过15g。
那么如何换算成饮酒的量呢?男性每天饮酒限量=2500ml/酒精度数,女性每天饮酒限量=1500ml/酒精度数。拿10度的红酒来举例,男性每天最多可以喝2500ml/10=250ml,也就是5两左右。
(陈一青 桂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