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一江春水 住暖心社区
桂林晚报
2023年04月11日

春江社区居委会办公地现位于叠彩区江与城小区对面的7#9#地安置房4栋。 记者苏文娟 摄
本周主题:走进春江社区(三)
本期主持人:苏文娟
主持人语
叠彩区北门街道春江社区成立于2011年8月,南边紧邻清风社区,北边与芳华社区交界,东面紧挨漓江。辖区内有滨北路、春江道等主干道。滨北路过去有个码头,这里也曾被老居民称作“新码街”。
春江社区的居民有该片区各单位的退休职工,也有不断搬迁而来的新楼盘居民,社区经常组织居民开展各种活动,社区有名的“紫马甲”志愿服务队最开始是由社区民警组织居民组成的巡逻队,社区和居民共同为春江社区出力,也让春江社区越来越美好。
临江而居 人气渐旺
“2011年,春江社区成立时,管辖的范围是从清风路61号到106号、碧水嘉园小区、春江苑小区,那时只有2000余户人家。”春江社区负责人回忆,自己虽然当时并不在春江社区工作,但她居住在“一路之隔”的清风社区,所以也见证了这一带的变化发展。
春江社区建立之初,主要也是管辖清风路一片的无物业小区,以及春江苑、碧水嘉园等小区。后来,社区的管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仅江与城一个小区,就增加了1900户住户。后来,漓江锦府、永彩安居、兴进御园等小区逐渐交房,划入春江社区管理,春江社区辖区内的住户不断增加,如果上述楼盘居民全部入住,预计将近9000户人家。
城市建设步伐也伴随着道路的更新,春江社区的主干道滨北路,南起虞山桥西岸,北至八里街,是一条集分流交通、市政公用、旅游休闲、景观美化为一体,堤、路、园相结合的景观大道。滨北路与灵川绕城公路打通了城北交通的主动脉,是连通市区与灵川的交通要道。
滨北路的建成不但沟通了市区与灵川,还解决了雨季江水倒灌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现在的滨北路一带常年江水倒灌,如今滨北路的建设将河堤抬高,不仅阻挡江水倒灌,还成为了一条景观大道,沿着滨北路堤岸行走,一眼望去就是清秀漓江,雨天漫步,还有烟雨朦胧之感,不愧为旅游休闲、景观美化一体的道路。
心系居民 网格管理
春江社区原办公地在碧水嘉园19栋1楼,今年1月搬迁至叠彩区7#9#地安置房4栋1楼。对于居民来说,社区就像是他们的“大家长”,大家的大事小情都习惯找社区解决
为更好地服务居民,社区也想了很多办法,如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目前登记在册的小区,包括1个无物业小区和8个有物业小区(清风路61至106号、碧水嘉园、春江苑、泗洲湾、江与城小区、联发旭景小区、永彩安居小区、漓江锦府小区、兴进御园),共划分8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置有网格长和若干网格员,大家可以在网格里沟通事情,争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网格内解决问题。”
春江社区党总支于2020年升格为党委,现在下设3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30名。春江社区的党员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有事听召唤,有事冲在前”,社区的抗疫、消防安全、防溺水、日常巡查等工作都得到了党员们的大力支持。
春江社区靠近漓江,每年夏天的防溺水工作是重中之重。每到夏天,春江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就会联合社区的党员、片警、辖区城管等力量,一起走进学校、幼儿园,通过播放视频、现场问答等方式增强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如果你夏天路过滨北路,就会听到“请勿私自下河游泳,谨防溺水”这样的小喇叭警示,增强防溺水工作的力度。
居民携手 共建家园
社区工作在得到党员群众支持的同时,也带动了党员群众居民的自主积极性。
2017年,由北门派出所民警蒋德兴带队组建的春江社区“紫马甲”志愿者巡逻队成立,当时共有16名队员,主要由蒋德兴组织的退休党员及热心群众组成。
“紫马甲”成立之初,主要依靠居民自己的力量加强对无物业小区的管理。例如,清风小区是桂林市老旧小区之一,居民以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小区没有物业,小区治安是群众最大的心病,仅靠民警定期巡逻不足以保障小区安定。“紫马甲”巡逻队成立后,队员们协助民警每天巡逻,默默地奉献,守护着小区的居民。
如今,“紫马甲”志愿者巡逻队的巡逻已成常态化,为了小区的平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年来,有人因身体原因退出巡逻队,但也有其他热心居民自愿补充进来,现在巡逻队已经成为了小区居民群众的榜样,越来越多的居民受他们影响热心参加社区公益活动,极大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除了居民志愿者,社区还联合共建单位的力量共同服务居民。春江社区先后联合桂林市石山绿化实验站、桂林市林业设计院、桂林市东江苗圃、桂林市绿化工程处等共建单位,在辖区内共同开展微党课宣讲、环境卫生整治、疫情防控知识宣传、赠送花草苗木等活动,在面对面的服务中,共建单位将各种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送到居民群众的“家门口”,共建单位也获得了“走进基层,了解基层,解决基层的问题”的丰富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社区也营造了“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建设。
下期预告
春江社区紧靠漓江西北岸,按照传统,居民向来都是逐水而居。滨北路上曾经有一排木板房,因为这排木板房靠近水边,有些大户人家甚至有自己的小码头。同时,沿着这些小码头继续走,不远处还有一处“新码头”,后来附近的新码路也因此命名。
下期,主持人将带大家回到滨北路的过去,听听老街坊说一说老码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