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 很多桂林人经历了自身的身体不适 甚至还要面对亲人的病痛别离
但更多的故事是家庭成员的互相鼓励和照顾 大家携手同行的勇气和信心
亲情的纽带在艰难时刻越系越紧
桂林晚报
2023年01月31日
上接04版
为照顾家人 告诉自己不能先倒下
家里面女儿和丈夫都由阳转阴后,住在叠彩区春江道附近的李慧长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着的神经也可以放松下来了。
前段时间,女儿感染的那个早晨,体温突然升到38.6℃,丈夫也出现了咳嗽、虚弱等症状,作为家里唯一没有感染的人,照顾病人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李慧的肩上。
“我最担心的就是如果自己这个时候也感染了,他们就没人照顾了。”李慧告诉记者,丈夫早些年罹患脑溢血,身体素质大不如前,虽然经过治疗已经没有大碍,但日常的行动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还是需要有人照顾。好在之前她在社区当志愿者时学会了许多实用的防疫措施,现在就派上了大用场。每当她需要出门买药或者买菜的时候,尽管家里没有防护服,但是以前穿戴防护服的一些技巧对一般的衣物也适用。
“戴好N95口罩,把大衣拉链拉到最上面,帽子也尽量压低减少暴露的面积,戴上一次性手套把口子扎到袖子里。随身带着酒精喷雾,排队买药的时候时不时往自己身上喷一圈,第一天排了2小时队才买到药。”李慧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遍当时自己做的防护措施,除了必须要出门买菜或者买药,那段时间她基本足不出户,全程在家里照顾病人。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也为了给病人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李慧让丈夫一个人在主卧隔离,女儿在自己的房间隔离,自己则睡在书房,每天做好饭菜后,盛好端到房间门口让丈夫和女儿拿进房间吃。“当时在家里我也全天戴着口罩,他们出来洗碗、喝水、上厕所以后,我都会拿酒精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
正是这样细致入微地处理每一个细节,李慧全程都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可以全心全力地照顾家里人。“有时候也会觉得累,但是看到女儿和丈夫的情况一天天好转,我觉得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李慧说,当时光是购买酒精、一次性手套、消毒液、口罩等防疫物资就花费了600余元。
照顾好家里女儿和丈夫的同时,李慧最关心的还是住在乡下的两位老人,每天都会打电话回去询问老人的情况,叮嘱他们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在感染高峰期非必要不出门。“每次打电话他们反而更牵挂我的情况,我就觉得自己坚持做好防护,照顾好家人的同时自己避免感染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李慧说。
小家离不开“大家”
相互依靠渡过难关
每个人家里总有一个“一家亲”的微信群。这个群不但为“大家族”的日常提供平台,还维系着几家人的亲情。疫情开放后居家隔离的时候,“一家亲”微信群里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市民林女士家住象山区银锭路。岁末年初正是桂林疫情暴发的高峰期,当时很多人都在“阳着”,林女士家里最先阳的是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同时发低烧,喉咙不舒服,林女士就承担起了照顾他们和做家务的活。
“我们家没有提前囤药,我去药店买药的时候,成人的新冠对症推荐药几乎已经买不到了,我只能回家上网查一些方法,让他们多喝热水,煮一点雪梨、橙子给他们吃。”林女士说,好在父母的症状都不算太严重,两个人基本都在两三天就没事了,可是就在第三天,她自己开始感觉怕冷,腰部腿部疼,喉咙也开始发痒,当晚自己就“倒下”了。
与父母不同,林女士的症状要严重许多,全身难受得不行,一量体温发现超过了38℃,过了一个晚上都不见缓解,还是继续发烧。林女士的父母连续跑了几家药店都没有买到退烧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万般无奈下,林女士的父亲只能打电话向亲人求助,第一通电话就找到了药。
“爸爸先打了我小叔的电话,小叔家里是一家三口,他们比较敏锐一些,提前买了新冠推荐药,但是数量也不多。得知我症状比较严重,他们自己留了一些,就马不停蹄地把药给我们送过来了。”林女士说,小叔一家人还没有阳,由于害怕被感染,小叔是自己开电动车过来把药放在她家门口,她的爸爸再出去取,全程没有接触。
在药品的袋子里,除了有剪下来的布洛芬、一板连花清瘟、几瓶抗病毒口服液外,还有一张纸条,里面手写着这些药品的功效、使用次数、使用剂量。看着小叔送来的药,林女士的眼眶湿润了。“全都是一盒药分了一半的,大约有五六天的量,真的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过年前,林女士所在的家族基本都已经“阳过”了,大家没有去酒店吃年夜饭,而是来到林女士的家里聚餐,足足有两桌。“今年的春节特别有年味,很多亲人也都回来桂林过年了,我希望‘阳过’以后,几家人能够多一起出去旅游,多聚会。”
记者刘净伶 林扬 李贝
(4、5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