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年糕
桂林晚报
2023年01月20日
■黎洁
每到过年,我都会想起母亲做年糕时热闹欢快的情景,想起那又香又甜又黏的年糕。
蒸年糕之前,就有许多事情要做。先是一箩筐一箩筐把米淘洗干净,浸泡在大水缸里,两三天后就抬的抬、挑的挑,到附近的碾米房去磨成米粉。
白天,人们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如上街采办年货,拆洗被褥,搞卫生等等,所以,蒸年糕多半在夜间进行。锅台上高高的蒸笼架起来,炉膛里红红的柴火燃起来,整间厨房里全是腾腾的热气,即使不穿棉衣,也一点不感到冷。
母亲将散发着清香的米浆,拌上核桃仁、白糖,搅拌均匀,往一口大铁锅里注上水。灶膛里生火架上干柴,明旺跳动的火舌贪婪地“舔”着漆黑的锅底,锅里的水不一会便热烈地“喧哗”起来。母亲把铺着湿纱布的竹篾蒸笼放上去,然后用一把小木勺,将米浆舀进桃木刻制的年糕模子里(模子里一般雕刻着梅、兰、竹等简洁的图案),将模子的“胃囊”填满后,用筷子把溢出的米浆刮平、刮净,反手轻轻一拍——一个个雪白、小巧、面上有花纹的“塔”状年糕便安静地“蹲”在笼屉里。此时的母亲,宛如一位艺术家,心无旁骛、专注而投入,额头上的每一道皱纹,都闪着一股动人的亮光。
蒸年糕的时间,必须拿捏得非常准确。母亲告诉我:“年糕最小气,最怕被人偷看。”如果半途掀开锅盖来看,年糕一气之下,便不肯再发了。母亲说这话时,脸上那种认真的表情,让人丝毫不敢怀疑这话的真实性。时间一到,掀开蒸笼盖,香香甜甜的热气,便亲亲热热地扑得人一身一脸。年糕柔光闪闪,母亲看着大功告成的年糕,眉开眼笑地说:“哇,年糕年糕年年高!”
年糕一笼一笼地蒸出来,母亲将它们摆放在用板凳搭着的席子上,一块一块,整整齐齐排着,看上去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母亲一边拿出几只小花瓷碗,搛几块胖乎乎、松软可口的年糕,在它们雪白娇俏的脸蛋中间“烙”上一点“朱砂痣”,喜滋滋地分送给左邻右舍尝个新鲜,分享她的欢欣和快乐。
第二天一早,太阳刚出,年糕就晒出去了,家家门口雪白的一片;太阳一晒,满村子都飘散着淡淡的米香。阳光下,白白红红的年糕,恰似雪中红梅点点,向人们报知新春的气息。
如今生活好了,母亲依旧保持着年年蒸年糕的习俗。其实,母亲蒸的不仅仅是年糕,而是坚守着一份虔诚的祝福和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