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检察机关:用法治温度提升民生温度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1日 来源:桂林日报
□通讯员 诸葛旸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重要窗口,桂林市检察机关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通过民事行政一体化办案,精准监督,做好弱势群体的“娘家人”,有力促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用法治温度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司法为民“检察答卷”。
民事支持起诉
为弱势群体撑起暖心之伞
今年2月,曾在某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小区项目工程担任补漏工人的唐某等21名农民工来到临桂区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追索劳务报酬。据了解,小区项目工程结束后,该公司出具了写明“拖欠唐某等21人工资588258.30元”的工资证明,然而,唐某等人多次向该公司追讨劳务报酬均未果。
了解情况后,临桂区检察院迅速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快速完成集中受理及立案工作。承办检察官通过提供法律咨询、协助收集证据等,查明案件事实,并于3月6日向临桂区法院发出《支持起诉书》21份。
庭审当日,由于部分农民工在异地务工未能来到现场,检法双方通过临桂区互联网法庭开展远程调解工作,与参与线下庭审的部分农民工实现“云同步”——承办检察官全程参与、监督诉讼调解,并在电子调解笔录上签名确认。最终,唐某等21名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得到了保障。
2024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积极参与农民工欠薪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支持农民工起诉546件,引导当事人和解165件,帮助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530余万元。
此外,全市检察机关还聚焦老年人、儿童及妇女等群体,创新“检察+部门联动”新办案模式,与法院、工会、人社、住建、民政、妇联、残联、退役军人事务等相关部门建立工作机制,主动靠前服务,为弱势群体撑起“法治晴空” 。
大数据赋能虚假诉讼监督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数字时代,不断激发数据对法律监督的叠加、倍增作用,为实现全面、系统、主动、智能监督提供了新的可行路径线索。
2024年,桂林市检察院制定《桂林市人民检察院深入推进虚假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工作方案》,与雁山区检察院联合建立虚假诉讼类案法律监督模型。全市检察机关对2021年以来涉黑案件中民事虚假诉讼线索进行筛查,重点围绕职业放贷人、“套路贷”、“砍头息”等虚假诉讼案件,共排查线索100余条,已办结48件,发出再审等检察建议8件,提出抗诉2件,发出审违、执行检察建议36件,涉案标的7200万元。
虚假诉讼案件被再审改判后,全市检察机关持续强化执行监督,针对部分受害人的财产仍被执行、法院没有及时解除案涉人员失信人名单、撤销限制高消费等问题,经调查核实后发出执行监督检察建议15件,涉案金额5592.25万元,督促法院及时解除失信人名单、撤销限制高消费6人,因虚假诉讼而失信的企业得以“摘帽”再出发。
同时,针对虚假诉讼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对企业的违法执行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涉破产企业违法适用失信惩戒措施专项监督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碰撞,排查发现法院对涉破产企业违法适用失信惩戒措施线索20条,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10件,督促法院及时解除有关涉案破产企业失信惩戒措施,助力企业修复信用。
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化解行政争议并非易事。去年9月,阳朔县检察院与当地法院进行信息共享过程中,在莫某凤诉阳朔县民政局行政登记纠纷案中发现了监督线索。
据悉,1991年未达法定婚龄的莫某玉冒用其胞姐莫某凤身份证件到阳朔县民政局进行登记结婚。1993年,莫某凤与丈夫在荔浦市民政局登记结婚。由于莫某凤存在两次结婚登记,构成重婚,其于2024年8月向阳朔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确认被冒用身份证登记的婚姻无效,但因超过起诉期限,被法院依法裁定驳回起诉。
阳朔县检察院检察官积极调取行政诉讼案卷,走访询问莫某玉所在的乡村干部及村民,查明莫某玉存在法律认可的事实婚姻,并在2024年10月向阳朔县民政局发出检察建议,最终促成民政部门将婚姻关系主体进行变更,成功解决群众“烦心事”。
下一步,桂林市检察机关将继续聚焦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主责主业,着力加强对民事行政生效裁判的监督,深化提升民事行政审判活动监督,强化民事行政诉讼执行(含非诉执行)监督,依法有序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和行刑反向衔接工作,并在民事支持起诉、虚假诉讼专项监督、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工作上持续发力,以法治温度全力提升民生温度,促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