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三金:深耕现代中药领域
打造高质量创新型企业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27日 来源:桂林日报
桂林三金中药城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图为立体仓库的机械手自动抓取成品入库。
□本报记者徐莹波 文/摄
前段时间,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桂林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市共有35个项目被列入名录,其中,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桂林三金西瓜霜制作技艺”(传统医药)榜上有名。
桂林三金始建于1967年,前身为桂林市中药厂。58年来,桂林三金坚持“敢为先”的企业精神,持续深耕现代中药领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中药产业现代化,逐渐成长为国内领先的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生产企业。近期,该公司还被自治区工信厅、广西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表彰为广西优秀企业。
五次腾飞,小作坊成长为“最受投资者尊重的百强上市公司”
在生活中,一提到桂林三金,人们都会想起西瓜霜、三金片等响当当的产品,但很少有人知道三金在创建特色品牌之初曾经历的那些酸甜苦辣。
1967年1月,经原广西卫生厅批准,市中药厂成立。草创初期,市中药厂无独立厂房,仅有员工29人,年产值仅数万元。“说是药厂,最初实际上只是一个手工作坊,当时,大家都是以手工方式生产银翘解毒丸、藿香正气丸等传统中药大蜜丸。”桂林三金退休职工贾桂珍回忆说,生产了一段时间后,原广西卫生厅批准了工厂生产益母丸、六味地黄丸、蛤蚧定喘丸、十全大补丸和逍遥丸等12个产品。
1969年,在争取到自治区政府19万元投资后,市中药厂在桂林东江三里亭西侧荒地开荒建设新厂房。
1970年6月,市中药厂新厂房竣工投产。当年7月,该厂成立了新产品研究组,由厂里第一个大学生邹节明(知名企业家、桂林三金创始人,已故)任组长,并先后成功开发出银翘解毒片、穿心莲片、桑菊感冒片、枇杷止咳冲剂等新品种和新剂型,使该厂成为当时国内最早能够生产现代中药片剂和颗粒剂的厂家之一。
此后,企业积极利用广西中草药资源,创新研发市场急需又有独家特色的中成药、民族药新产品,并取得卓越成绩——三金片荣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用传统制备工艺结合现代科技创制的西瓜霜炮制新工艺,被誉为我国中药炮制工艺改革的典范,在国内外独家实现了西瓜霜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创立了三金西瓜霜品牌。
改革开放后,面对中药行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囿于统购包销、计划经济模式的市中药厂陷入停产困境。
1984年底,邹节明临危受命出任市中药厂厂长,他制订了“两年基础,三年改观,五年腾飞,上水平、创特色,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规划,并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质量为核心,管理为基础,效益为目的,人才为根本”的经营策略,以转轨变型(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为起点,面向市场,组建独立的销售网络,在中药行业较早探索并推行专业推广模式,并调整产品结构,集中力量扶持桂林西瓜霜、三金片等独家特色产品。企业逐步走出停产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完成首次腾飞。
1989年至1993年,在打开发展局面后,市中药厂大胆引入联营机制,与中国药材公司进行全方位联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同时在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并全面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先后晋升广西先进企业和国家二级企业,企业竞争力大为增强,实现二次腾飞。
1994年,桂林三金集团公司组建后,进一步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集团成立当年即实现产销“双过亿”。同时,集团通过推行人本管理,创建企业文化,强化员工质量意识,促进企业加速发展,到1997年企业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3亿元,成功完成第三次腾飞。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桂林西瓜霜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桂林第四宝”,成为桂林的城市名片之一。
1998年至2005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桂林三金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步入新的高速健康发展阶段,实现第四次腾飞。
2009年7月,桂林三金成功进入资本市场,成为A股IPO暂停9个月后重启的首家上市公司,这标志着该公司从自我滚动发展到利用品牌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迎来高速发展的第五次腾飞。
上市后,桂林三金严格执行国家证券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诚信经营,规范运作,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及时回报投资者,被评为“最受投资者尊重的百强上市公司”。
求存图强,谱写“二次创业”新篇章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临桂区秧塘工业园的桂林三金中药城,一阵阵中草药特有的香气扑面而来。在一车间,记者看到,粉碎、制粒、混合、压片、包装等工序环环相扣,均由自动化流水线操控,影像检测系统实时显示传送带上的药品重量等信息,智能识别异物、缺片、粘片等异常情况,并自动剔除不合格产品。
一车间主任朱寒波介绍,该车间主要承担西瓜霜系列产品以及三金片的制剂生产,拥有高效湿法制粒机、高速压片机、全自动称配系统等业内领先的生产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车间年产值占公司年产值70%以上。(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