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象山区2024年民生答卷暖人心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30日 来源:桂林日报
▲象山街道举办诗歌朗诵书画品鉴活动,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象山街道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义诊医疗服务。
▲平山街道迎宾西社区组织辖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其亲属共同举办“港澳台侨叙乡思,万‘粽’同心象山情”主题活动。
▲南门街道开展“欢聚三月三,军民一家亲”活动跳起欢快竹竿舞。
▲二塘乡宜居美丽家园北芬小村。
▲平山街道雪芙莲小区改造后装上了崭新的路灯。
□本报记者周文琼 通讯员李佳利
转眼2024年就要过去了,这一年象山区群众有一点“骄傲”。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象山区政府荣获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并作为唯一模范集体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怎样的?走进象山区的小区、乡村,走到象山区群众身边,他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体现。象山区将城市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激活,为群众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提供了“敞开式”“零距离”的便民服务,“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要从基层社区抓起”——象山区各乡、街道以社区小切口服务大民生,交出一份成绩亮眼的民生答卷。
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被激活——
各族群众享“零距离”便民服务
在象山区,汉、壮、苗、瑶、回等多个民族互嵌融居、共建家园,象山区分别于2014年、2021年两度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称号,先后3次荣获国家级荣誉。辖区17个单位先后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示范单位称号;33个单位先后荣获桂林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象山区民宗局被自治区记二等功1次,为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作出了象山贡献。
各族群众在此安居乐业,得益于象山区的基层社会治理。象山区立足增强“五个认同”,深入开展“红石榴”社区创建,为各族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营造“安心、舒心、开心、放心”的幸福家园,2024年,从服务群众无小事,解决群众生活中的难事,到组织各类民族团结活动,增强群众的凝聚力,都收获了群众的肯定。
象山区南门街道聚焦“五个家园”建设,打造了“银锭红”党旗先锋队、服务三中心、零米网格管理、“安家”党支部、绿色一卡通、邻里民族节、和鸣民族器乐队、团结石榴18籽“八张名片”,将民族团结工作与街道中心工作全面融合。象山街道则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党的建设工作融合,引导企业助力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建设。社区党委与辖区48家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公益性服务组织等签订《城市基层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契约书》,加入社区党群服务联盟,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2支。平山街道党工委以村(社区)为平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互嵌共融新路径,指导平山村与五美社区、同心村与金竹社区完成融合共建,促进社区与乡村优质资源双向流动,并与桂林银行签订共建协议,进一步加深合作。将军桥社区党委更是获得2024年自治区四星级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荣誉。
象山街道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汇聚辖区各族群众需求,形成需求清单,同时组织签约单位参加社区党建联席会,整合各类资源,探讨服务项目内容、受益人群、职责权利,明确联络人员、实施步骤、完成时限和考核指标,形成服务项目清单……象山区二塘乡则开设“百姓说事室”“村民议事亭”等,通过面对面唠家常、听诉求、话未来的形式,让各族群众聚在一起聊家长里短、谈子女教育、想村庄建设。
2024年,南门街道为20余名来桂各族群众解决了就业和子女入学问题,帮回族孤寡老人申请到最低生活保障并帮助其住进了养老院,为25位各族困难群众申请到了低保及慰问金,对20名重病优秀共产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进行了慰问;在象山街道,12支志愿服务队伍为各族群众开展义诊医疗、公益讲座、民族团结政策宣讲等各类服务活动,2024年有200多件居民反映的困难问题被一一解决,“就是在一件件小事中,我们感觉到了温暖,从外乡人变成了故乡人。”居民感慨。平山街道积极着手社区“托育照护服务驿站”建设,不断优化儿童之家、家长学校等阵地,对13个老旧小区进行了调查摸底,逐步进行道路修整、排水系统优化、公共照明设施安装和“一户一表”水电改造等基础设施改造工作。通过开展细致有效的社区服务和180余次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象山区营造了各族人民一家亲的团结氛围,共建共享美丽家园。二塘乡则通过“百姓说事室”“村民议事亭”的交流,持续推进了红光村委西村、邓家、田头、南村的自来水安装、机耕道维修、道路硬化、围栏修护、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
环境整治提升“宜居度”——
做生活在画中的幸福象山人
近来,宁远河宁远桥附近的一大片美人蕉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走红,网上的关注度变成了现实的人流量,每天都有市民去欣赏拍照。
72岁的唐良德住在雉山路100号宁远河小区,这个小区在宁远河西岸。“我1970年就住这里了,那时宁远河还是条臭水沟,夏天蚊子苍蝇乱飞。20世纪90年代初修建了河堤后环境才大为改善。”唐良德说,2024年宁远河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让这里美成了画。“河道里多年沉积的淤泥和杂物被清运走了,宁远桥下游二三十米处原来有一个淤积形成的小岛,长满杂草还很影响水流,也被清理掉了。河岸边新种了许多叫不上名的植物,长得都不错。天气暖和时,常常能看到鱼儿在浅水区游动,大的长度有十几厘米,小的3—5厘米,都是成群出现。”居民老付说,之前社区通知居民宁远河要改造,大家都很高兴,那些在河堤种菜的人自知理亏也主动去清理掉。近日,老付还专门去拍了河边漂亮的美人蕉,发给老年表演团的朋友看。“改造后两岸环境变好了,每天看着就很舒服和开心。”
宁远河水质提升和生态修复工程的完工,让一条河美了起来,一群人变得更幸福了。
2024年象山区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品质生活名城要求,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让城市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家园。象山区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4年共推进49个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一批背街小巷提升工程,一大批家庭又因这一举措而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社区的参与功不可没。
雪芙莲小区是平山街道大风山社区的一个老旧小区,以前不但没有路灯,还有大片的菜地——随之产生的出行问题和卫生问题困扰了居民很长一段时间。2024年7月,雪芙莲小区作为平山街道办第一批通过申报的小区,开始施工改造。“施工前我们收集了意见,95%以上的居民支持小区改造。”大风山社区的工作人员说,前期施工结束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走访,“居民们对改造结果都表示满意。”
改造后,小区道路两边崭新的路灯一共有25盏。居民们说晚上外出再也不用打手电筒了。小区里有了大片的绿地和用红砖新铺的步道,几棵高大的榕树耸立在路旁,居民们说仿佛置身于公园一角……
针对辖区内无物业管理小区环境差、下水道堵、治安乱等痛点难点问题,大风山社区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对辖区的老旧小区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管通、路平、灯亮、安全、整洁、有序的“六有”目标,居住环境的改善让各族群众大大提高了生活幸福感。
这一年象山区不仅城区变化大,乡村也因有效的人居环境整治变得更加清洁、美丽。
家住北芬小村的村民秦阿姨说:“现在在市区工作的儿子每到周末,都愿意带儿媳、孙子回家里住2天,亲身感受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享受农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二塘乡以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契机,采取乡党委谋动、各村支部推动、党员先锋带动、各族群众行动“四动”工作法,全方位开展“清洁村屯·美化庭院”活动,以家庭“小美”提升乡村“颜值”,打造了北芬小村精品示范村、四合佛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完成20个自然村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创新传承民族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每当夜幕降临,位于象山区二塘乡的侗情水庄便传来阵阵歌声,各族群众与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举杯相庆、共享侗族最为隆重的待客礼俗——长桌宴,喝米酒、吃腌肉、品酸鱼、唱侗歌……这是象山区二塘乡党建联盟共建单位侗情水庄的一个活动场景。象山区牢牢抓住创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一主题,在辖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南门街道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三月三民俗文化美食节”“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手拉手 心连心 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系列主题活动,同时,组织辖区各族居民参加“古尔邦节”“开斋节”等传统节日,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了解,增强各族群众凝聚力,组织辖区各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艺汇演、书画交流、民族知识竞赛等活动,每年有近万人次居民参与其中。
象山街道依托象山景区、日月双塔等旅游景点,挖掘剪纸、桂剧、油茶等特色民族文化,向游客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开设民族教育“微课堂”、“各民族结对互学”、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民族手工艺制作课堂等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辖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平山街道利用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瓦窑小镇等场所推广非遗文化、民族手工艺品、民族语言与习俗等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今年以来组织民族节庆活动50余场,吸引游客近3万人次;同时,深挖端午节、重阳节、壮族“三月三”等传统节日资源,邀请辖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其亲属与社区各族居民共庆佳节,用心用情浇筑民族团结之花。
逢节有活动,月月有交流,各族群众在活动中体验到了乐趣以及浓浓的节日氛围,不仅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促使他们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增进文化认同,焕发民族文化新活力。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象山区各族儿女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本版图片由象山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