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区“青蓝工程”打开理论宣讲新局面
看“90后”“00后”如何讲出“理想的七星”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30日 来源:桂林日报
▲理论宣讲员师徒结对活动现场。 七星区委宣传部供图
▲“理响七星群剧七星”展演活动现场,年轻的理论宣讲员们用舞台剧、朗诵等形式讲述苏蔓三烈士的感人故事。
记者韦莎妮娜 摄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王亚东
一本书、一个PPT、一堂课,讲的人口干舌燥,听的人水过鸭背。
说到理论宣讲,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印象。更有人精准地把传统理论宣讲总结成几个字——“不沾泥、不冒气、不见山、不贴身”。
但在七星区,理论宣讲却是另一番景象:朝气蓬勃的青年宣讲员又是唱又是跳,还演情景剧;居民群众搬着小板凳争着来听,听完了还有点儿意犹未尽:“没想到理论宣讲也可以这么好听好看,我们爱听也爱看!”
枯燥的理论宣讲课,何以如此鲜活生动?这背后离不开七星区今年来在辖区铺开的“青蓝工程”。借助它,七星区不仅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送入了千家万户,让“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还培养了一支朝气蓬勃的宣讲队伍,打开了理论宣讲“青蓝相济、星火相传”的生动局面。
互嵌互助“传帮带” 青出于蓝胜于蓝
理论大众化传播,离不开宣讲人才。从去年开始,七星区尝试着打造一支年轻态的理论宣讲队伍,鼓励更多的新面孔出现在三尺讲台上。
想得很美好,做起来不容易。年轻人对理论宣讲普遍不感兴趣,更别提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宣讲活动中来了。
七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阳明介绍说,为破解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中青年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从去年年底开始,七星区精心设计了“青蓝工程”,从锻造基层宣讲铁军入手,积极探索理论宣讲人才“传帮带”自主培养的“七星模式”。通过师徒结对、导师示范、学员试讲、送课互学、实地研学、动态跟踪、以赛促学等7项举措,培养了一批人才、创建了一批研学点、形成了一个品牌、摸索出一套培养体系、营造了一个学理论用理论的大环境。
林耀平、叶雪刚、李霄冰,是三位资深的理论宣讲、研究专家,也是“青蓝工程”的首批导师。他们各有专长,教学风格也各具特色。
“全程只喝一口水、全程站立脱稿讲”,是叶雪刚对学员们的要求。刚开始,学员们都不太适应这么“苛刻”的要求。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反复打磨底稿,还要做到能流利地背诵全文。
朝阳乡合心村委党员干部、“90后”宣讲员冷艳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景。
“今年8月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实战。我讲的主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过去传统的宣讲方式很依赖PPT和文稿,但加入叶老师这一组后,我学会了用PPT做思维导图,并且从鲜活的案例入手,从村里的大小事讲起。如果讲得生动有趣,村民会给予我最直接的反馈,慢慢地我有了信心,开始热爱起了宣讲,目前我已经讲了三堂课了。”冷艳云说。
在漓东街道空明社区,团支部副书记周彦志正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张包袱皮上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位年轻的“00后”宣讲员在讲台上毫不怯场,讲到动情之处,还唱起了红歌。和冷艳云一样,周彦志也是导师叶雪刚的学生。她告诉记者,老师之所以要求大家在宣讲过程中全程站立、全程脱稿,是希望大家首先在态度上要尊重听众,让听众听完了以后还会对下一堂课充满期待。
周彦志感慨地说,“青蓝工程”的导师“传帮带”不止步于课堂,在线下,师徒之间、学员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亦师亦友,情同手足。导师会根据学员自选的主题,指导写作,推荐书目,甚至还会拿出自己的人脉资源,毫无保留地向学员传授表情和仪态管理等演讲的技巧。
情感聚才,系统育才,实践练才,精准用材。经过数月的学习与试炼,三位导师“传帮带”出来的首批15名青年宣讲员已经分赴辖区各社区和村委,在讲台上挥洒青春汗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学员们已试讲和参与评议近30场次。区委宣传部保育组全程参与,其中有10位学员已经能够做到全场脱稿宣讲。
值得一提的是,“青蓝工程”鼓励导师和学员互助互嵌、共学共享。在成员试讲时,导师和其他组的学员都会自愿听讲,并且共同商讨宣讲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通过一次次宣讲,越来越多年轻人逐渐独当一面,把党的理论传播到千家万户的同时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13个理论研学点让党的声音“飞入百姓家”
青年宣讲员们的加入,有如一簇簇星星之火,点燃了漓江东岸。
有了一支优秀的宣讲梯队,还需要趁热打铁,最大化影响力,让党的理论之声飞入千家万户,实现“理响七星”的设计初衷。
于是,七星区用活用好本土化改革实践案例和特色资源,打造起了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等13个理论研学点。围绕“解读南药品牌故事”“学习借鉴漓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经验做法”“老旧小区改造给居民带来的满满幸福感”等近10个重点学习内容,组织导师、学员有针对性实地研学、访谈、座谈,并提出实地教学点提升意见,指导研学点讲解员提升专业能力。在研学活动中感悟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老师和学员累计撰写心得体会2万余字,并汇编形成了一批研学成果,建设起了理论宣讲“资源库”。
来自华侨旅游经济区的宣讲员朱芳平,她的宣讲中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徐徐展开,内容鲜活,语言朴实,更可贵的是反思探讨了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村干部纷纷表示思路一变天地宽,很受启发。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七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谢宏表示,“青蓝工程”在设计上最巧妙的一点是将教学与领悟融合,将理论与实际融合。学员们理论素养与宣讲实践“双向赋能”,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学员们不仅是宣讲员、传声筒,更是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与桥梁。百姓想听什么、关注什么?基层单位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如何通过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这些都能够通过宣讲这个媒介来一一实现。
从“理响七星”到“理想的七星”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1942年,叶挺在渣滓洞集中营狱中愤然写下了《囚歌》,诗中透出的凛然正气至今仍旧感染着万千读者。
12月20日,“理响七星”大讲堂暨“群剧七星”展演活动在客世界旁举行。七星区融媒体中心“90后”宣讲员熊晓敏和其他宣讲员一道,上演了以苏蔓、罗文坤、张海萍三烈士为蓝本的情景剧《信仰之光》。当宣讲员们饱含深情朗诵《囚歌》,当《如愿》的歌声响起,航母亮相、祖国腾飞的画面与革命先烈的面孔重合,现场的观众早已热泪盈眶。“我爱我的祖国,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繁盛!好希望革命先烈们能穿越回来看看,这盛世如他们所愿!”市民郑女士动情地说。
把历史演出来,把理论说出来,把政策唱出来。诗歌、话剧、音乐、舞蹈……随着宣讲的方式多种多样,“理响七星”品牌也愈发深入人心,辖区掀起了一股“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热潮。
“青蓝工程”学员秦源湲在心得体会中写道:“作为一位初出茅庐的‘00后’宣讲员,参加师徒结对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和宝贵的人生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需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成长,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传递力量。”
党的理论方针响彻漓东大地,红色旗帜在七星热土上高高飘扬。据不完全统计,如今的七星区依托辖区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分级组建了“十团”微宣讲团和“双语宣讲”“红领巾宣讲”等各类宣讲小分队,同时搭建起了“石榴籽课堂”“江岸阳光课堂”等。从“理响七星”到“理想的七星”,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宣讲中找到人生信仰的锚点,为建设理想的七星奉献出澎湃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