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与桂林:
乱世中的山水情长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11日 来源:桂林日报
图①:琼瑶。(网络图片)
图②:被日军轰炸过后的桂林城。 记者韦莎妮娜 翻拍
图③:琼瑶把童年逃难到桂林的经历写进了《不曾失落的日子》一书中。 记者韦莎妮娜 翻拍
图④:1944年桂林沦陷前夕十字街最后的繁华景象。 记者韦莎妮娜 翻拍
图⑤:琼瑶和家人赶上了湘桂大撤退,大家挤在难民火车中逃离桂林。图为满是难民的火车和满是物品的站台。 记者韦莎妮娜 翻拍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12月4日,86岁知名作家琼瑶在熟悉的家中告别了世界,迅速引发了无数人追忆那个“读琼瑶的岁月”。
“金庸带走了我的武侠梦,琼瑶带走了我的青春。”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的读者来说,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永远是租书店里的“抢手货”,被翻得破破烂烂的扉页,正是两位作家居高不下的人气最直观的证明。
即便没有读过她的小说原著,绝大多数人也看过琼瑶的影视化作品。《青青河边草》《梅花三弄》《一帘幽梦》……琼瑶成为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
60部小说,其中55部被改编成电影、34部被改编成电视剧,即便作品中存在争议情节,也不妨碍琼瑶在文学上取得的傲人成就。少有人知道的是,琼瑶笔下那些看上去有些“抓马”有些夸张的台词,戏剧化的悲欢离合,其实都源自她的个人经历。
1944年,全面抗战打到了第七个年头,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年仅6岁的琼瑶和家人从湖南衡阳逃难途经桂林。几次与日军面对面,几度在生死边缘徘徊,小小的琼瑶目睹山河破碎,又在战火中读懂了国与家、悲欢与离合。
桂林,正是琼瑶生命中的“锚点”之一。
“甲天下”的水,让琼瑶为之“疯狂”
1944年,战火和硝烟依旧弥漫着华夏大地。年仅6岁的琼瑶,跟着家人四处躲避日军,他们离开了成都,辗转到了湖南老家。随着豫湘桂战役爆发,湖南也陷入敌手,琼瑶一家老小不得不夜以继日赶路,一路向南而行。
这一路上,小小的琼瑶和两个弟弟吃尽了苦头,也早早地体验了生离死别的滋味。
在琼瑶所著《不曾失落的日子》一书中,她回忆到:“不敢走大路,我们穿小路往前走。两个挑夫显然对路径很熟悉,对日军驻扎的区域也很熟悉,大约他们并非第一次送人出沦陷区。这次我们雇用他们,却不止于送出沦陷区,还要一直把我们送到广西境内,听说,到了广西,就有难民火车,可以到桂林。我们的路线,是乘湘桂黔铁路的火车,越过广西,穿过贵州,再赴四川。”
战火纷飞中,靠着肩挑手提辗转几个省,显然这是“一厢情愿的打算”,但琼瑶的父亲拿出了十足的勇气和决心:“不能留在沦陷区,让日本人侮辱。”
在前往桂林的途中,琼瑶一家人赶上了国民党军队湘桂大撤退,也偶遇了当时的广西军队第二十七团辎重连连长曾彪。出于对读书人的敬佩,同路的曾连长把自己的马、口粮和水分给琼瑶一家,还护送着他们抵达广西。
大风坳是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的一座山,也是一条极其难走的捷径。山上怪石嶙峋,陡峭险峻,芒草锋利,比人还高,从山脚到山顶七里路,但部队却走了大半天。在人马俱乏,壶中的水也饮尽时,大家终于登顶。往下一看,大家“都疯了”。
“原来,山下已是广西省境。‘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只有见过广西山水的人才能了解。这‘大风坳’一山之隔,竟是两个世界。山下,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布满了一座座的石峰。那些石峰形状怪异,嵯峨耸立,有的陡峭尖利,有的圆秃光润,一座又一座,全散布在平坦的、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上,真怪极了,也真美极了。但,让军人们欢呼的,并不是这‘甲天下’的风景,而是水!好久看不到的水!大家渴求已久的水!原来,在那些石峰之间,一条蜿蜒的河流,正盘旋着一直流经山脚下,水声淙淙,都清晰可闻!”
琼瑶在书中回忆说,看到有水,所有人都冲进了河水中,军人顾不上军纪,琼瑶一家人更是兴奋得“泼着水、溅着水,又叫又嚷”。“流亡以来,这是第一次,全家都笑得好开心。河水又清又凉又舒服,我们人人都浸得透湿透湿。”
那一夜很美,有星有月,有山有水,琼瑶一家和部队就在河边扎营,暂时忘却了逃难的苦楚。
在桂林尝到“悲欢离合”的滋味
在前往桂林的路上,琼瑶一家差点投河自尽。这还要从白牙镇说起。
在抵达广西境内后第二天,琼瑶与家人跟着部队行进到白牙镇后,天色已然昏暗,大家就地扎营。在晚饭时分,琼瑶的母亲惊恐地发现,两个挑夫和两个儿子居然不见了。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是因为行军的队伍很长,挑夫前前后后混杂在队伍里,不一定随时在视线以内。加上一路逃难以来,大家彼此已经很信任,并且有军队保护,琼瑶的父母并没想到会出什么差池。
当弟弟们丢了这个事实摆在眼前时,琼瑶和父母都快发疯了。他们抓住每个人急切地打听孩子的下落,曾连长也前后派人出去找了两轮,没有得到孩子们的消息,却意外得知日军加速进逼的噩耗。一时间,各路军队都立即向目的地开拔,一切都来得猝不及防,所有的人一下都不见了,只留下琼瑶和父母孤伶伶的三个人。不知道在原地站了多久,琼瑶被父母牵着手,向城外走去。经过东安桥的时候,琼瑶的母亲产生了投水自尽的想法:“还有什么路可走吗?”母亲凄然问:“两个儿子都丢了!全部行李衣服也丢了!凤凰连双鞋子都没有。曾连长走了,日本人马上就要打来……我们还有路走吗?孩子失去,我的心也死了!而且,日本人追来了我们也是死路一条,与其没有尊严地死在日本人手里,不如有尊严地死在自己手里!”
一声长叹后,琼瑶的父亲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三个人一起投河。可当冰冷的河水没过颈项,琼瑶本能地大哭起来,这一哭唤醒了父母。“突然间,父亲和母亲决定不死了……那天,有很好的太阳,我们三个人,从头发到衣服都滴着水,除了身上的湿衣服以外,三人都两手空空,别无长物。离开家乡以来,这是第一次如此‘一贫如洗’……顶着满头的阳光,我们大踏步地往前走去……父母都走得很安静,很沉默,也很轻松,因为他们真的一点负担也没有了。他们似乎连顾忌和害怕也没有了。对一切都不在乎了。”
乱世之中,有谁在意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如戏剧,跌宕起伏,有起也有伏,有柳暗也有花明。就在几天后,琼瑶和家人挤上了去往桂林的难民火车。在中途车辆停靠时,曾连长的部下看到了琼瑶一家,赶紧告诉他们,琼瑶的两个弟弟找到了,此刻由曾连长领着在桂林城。
“桂林!啊!桂林!”时隔半个多世纪,琼瑶仍旧记得当时激动难耐的心情。他们顾不上脚伤,也等不到难民火车慢慢腾腾开动,就放开脚步沿着铁路,向桂林城的方向狂奔而去。
但是,桂林当时已经疏散,城中都是成千成万的驻军,上哪儿去找曾连长?大家的心再一次提了起来。琼瑶的父亲顾不得避嫌疑,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曾连长。
原来,在抵达白牙镇那晚,两个挑夫走得太快,走到了队伍前面。发现落单后,挑夫直接把孩子们遗弃到了一条小路上。后面正巧又被路过的曾连长发现了,回去找寻琼瑶和她父母,却不见人影。“我想,战争总有一天会结束,结束后,我要在四川、湖南,各大报登启事找你们,把孩子还给你们,如果找不到,这两个孩子,就是我自己的儿子了!”曾连长的这番话,让琼瑶的父母感动不已。看到失而复得的弟弟,琼瑶一家人拥抱着,哭成一团,紧紧相拥。
“什么叫‘喜极而泣’?什么叫‘悲欢离合’?我在那一瞬间全了解了。我们哭了好一会儿,然后,父母拉着我们三个孩子,转身对曾连长跪了下去。这是我这一生中,第一次看到父母亲这样诚心诚意地跪倒在一位恩人的面前。”琼瑶在个人传记《我的故事》中写到。
因为战火的蔓延,桂林城早晚要成为战场,琼瑶和家人要离开桂林继续前往四川。曾连长却要奉命“死守桂林”,与桂林共存亡。于是,与恩人的分别也箭在弦上。对此,琼瑶是十分不舍的。
“我不知道父母心里怎么想,我对曾连长,却已有那份孺慕之情,总记得跟着他骑马翻越大风坳的日子,总记得喝他水壶中的水的情景,总记得他把我失去的弟弟们带回给我们的那种奇迹!可是,我们终于离开了曾连长!”
在火车离开桂林站台时,琼瑶和家人倚着车窗,使劲含泪挥手。“车子越开越快,越开越远,曾连长的影子就越来越小,终于再也看不见了。别矣,曾连长!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曾连长。在我们以后的流亡生活中,不断打听桂林的消息,知道桂林终于失守。但是,我们都很有信心,曾连长一定等着和我们‘举杯话当年’。只是茫茫人海,一别之后就渺无音讯了。”
抗战胜利后,琼瑶一家人曾经多方寻找曾连长的下落,可惜一直没有找到,这被她家人视为此生憾事。
剪不断的缘分
踏上离开桂林的难民火车后,琼瑶一家人前往贵州。这一路上,小孩负重步行三十里是家常便饭,也多次陷入过走投无路的窘境,还遇到了疟疾、土匪、霍乱,靠着强烈的求生意志,大家硬是一路走到了四川,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随后,琼瑶又跟着父母,辗转上海、湖南、广州,最终去到了台湾。
一直到1988年,琼瑶才有机会回到故土。但她有没有再回到桂林,我们不得而知。但她和桂林的缘分,以另一种方式维持着,那就是文字。
幼年的丰富经历,让琼瑶早熟而敏感。琼瑶的父母都是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琼瑶的母亲发现了女儿的文学天赋。从第一篇刊发在《大公报》儿童版的小说《可怜的小青》开始,琼瑶用一支笔开创了一个属于她的“琼瑶时代”。
1998年,一部《还珠格格》创下了中国电视剧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收视纪录。而这部小说原著作者、电视剧编剧正是琼瑶本人。剧中古灵精怪的主角“还珠格格小燕子”一登场就得到了万千观众的喜爱。琼瑶本人在电视剧最后一集字幕交代了创作的灵感来源。当时,琼瑶路过北京一个叫做“公主坟”的地方,她的思绪就此打开,于是就有了火遍两岸三地的《还珠格格》。
按照“小燕子”的人物设定,她是一位被乾隆收养的汉人公主。在清史上,也有一位被收养的汉人公主,她便是曾在桂林居住过的孔四贞。
孔四贞的父亲孔有德曾经是明末将领,降清后被封为恭顺王。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改封定南王,清朝命令他进攻位于广西的南明永历政权。顺治七年(1650年),孔有德攻占桂林后,将靖江王城作为定南王府所在地。孔四贞就随父居住在靖江王城内。顺治九年(1652年),抗清将领李定国奇袭广西,攻破桂林,孔有德自尽,其家一百二十余口悉数被杀,只有孔四贞逃出生天。1654年六月初三,孔四贞千里扶柩北上抵达北京。孝庄太后哀其孤苦伶仃,便将孔四贞收为养女,封和硕格格,这也是清代唯一一位汉人公主。
电视剧《还珠格格》横空出世后,孔四贞被视为是“还珠格格”的历史原型。琼瑶本人曾说自己“并没有严格考证”,希望大家以文学创作的眼光看待和评判这部作品。但从某种程度也可以视为她和桂林冥冥之中未尽的缘分。
琼瑶曾把自己的人生比作是火花与雪花。潇洒于红尘之间,火花燃尽一生落地成了雪花,翩然归去。琼瑶曾说:“我一生中,坎坷的岁月实在不少,痛楚的体验也深。我能化险为夷,完全靠我自己的迷信——迷信人间有‘爱’就是最大的原因。”
回过头来再读琼瑶,突然明白了那些戏剧化的声嘶力竭、那些随时上演的悲欢离合、那些情不知所起和为爱痴狂,全都是她一生的写照。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至上,而是跌跌撞撞走过了乱世,看多了芸芸众生善恶美丑,她仍旧坚定地选择相信,唯爱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琼瑶走了,也带走了我的青春。”在朋友圈,许多人写下悼念的心声。那些在昏黄的灯光下遮遮掩掩看《六个梦》的少女,电视机里一到寒暑假就播放《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的岁月,终究是成为了一页泛黄的回忆。
不能永远红尘作伴,“但希望大家都活得潇潇洒洒”,琼瑶郑重地叮嘱她的读者,在雪花落地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