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综合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雁山:打好“红色引擎”组合拳 激发漓江保护新活力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31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周文俊 通讯员文钰
  近年来,雁山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积极打好党建联盟保护漓江“组合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组织联建、宣传联育、监管联控、产业联动”为抓手,探索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生态”,以“红色力量”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组织联建聚合力 构筑保护漓江“邻里圈”
  雁山区以深化党建联建为抓手,积极构筑“邻里圈”,凝聚守护漓江强大力量。
  通过区域组织联建,以乡镇党委+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1+N”方式,跨区域、跨行业、跨系统组建“红雁相思”“柘漓”“山水大埠”“漓水草坪”“社校e家”5个党建联盟,组建35支党员志愿者队伍,推动党建联盟保护漓江格局从“一枝独秀”转变为“全域联动”。
  通过业务组织联建,联合市漓管委机关党支部、市海事处党支部、市气象局机关党委,联动搭建“情报互通、资源共享、共管共治”综合治理平台,合力开展漓江整治行动。
  通过先锋组织联建,在碧岩阁等旅游红色驿站区域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义务咨询台”,为游客及辖区居民提供漓江沿岸垃圾清理、环境保护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例如举办“人大代表守护漓江行动”,组织开展“生态漓江”“清洁漓江”“图说漓江”等六大活动,引导广大党员自觉保护漓江。目前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00余次,覆盖群众2万多人次。

  宣传联育强引领 搭建保护漓江“连心桥”
  宣传教育是保护漓江的重要方式。雁山区依托乡、村两级党校平台,常态化开展漓江保护法律法规知识、漓江保护先进事迹宣传宣讲,将漓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融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助推生态环境保护讲在日常、学在经常。同时,组建队伍深入宣传保护漓江相关政策知识,如组建江上红帆船队,邀请老党员运用亲身经历、身边故事,开展漓江保护宣传、水上安全知识普及、党员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有效推动依法保护漓江理念落地见效。
  不仅如此,雁山区还开展“行动学习+基层干部党性修养提升”理念培训,采取理论教学、集体研讨、实操演练和案例分享相结合方式,让党员干部在培训中解放保护漓江的创新思路。目前已举办行动学习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党员干部220余人次。

  监管联控固根基 织密保护漓江“安全网”
  在保护漓江工作中,涉及环境整治、各类违法行为及矛盾纠纷等诸多方面,雁山区通过整合相关部门进行监管联控,积极把好预防关、加强治理关、抓好化解关“三关”,织密保护漓江“安全网”。
  把好预防关方面,通过联合公检法司设立35支村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将村党组织书记对漓江生态保护作用发挥情况纳入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联合八桂应急先锋队志愿者,及时有效应对保障江水倒灌农田、道路等造成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治理关方面,雁山区城管局等区直部门党支部加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破坏漓江生态环境行为,以及涉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开展漓江风景名胜区“八乱一脏”巡查360余次,处置、纠正各类违法行为50余起,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280余次,开展巡查工作网络化管理,定期清淤防止因汛期涨水导致垃圾冲入漓江干流河道。
  抓好化解关方面,设立“石榴籽”调解工作室,组建“守护漓江+少数民族”专业调解队,采取联动调解、法治宣传、民族政策宣传等方式,依法管理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事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产业联动促发展 携手谱写绿色生态“好文章”
  通过“党建+特色人才”助力展现非遗文化。以构建党建人才心连心为着力点,在柘木镇油麻滩附近建设打造人才服务驿站,引进了自治区乡村工匠大师王伯杨等一批优秀人才和优质企业落户,建立柘漓文化产业园,凝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党建+农文旅”融合打造生态经济。以深化“悦桂情歌”“柿里回乡”田园综合体建设为契机,先后打造白竹境草莓、东开枇杷、李家葡萄、潜经黄皮果、大田柿子等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成功举办壮族三月三活动、油菜花节、“柘漓问稻”稻田音乐节,将餐饮、游乐、研学、休闲等多元化、立体式乡村旅游融合,带动周边村民推广、出售当地农产品,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
  通过“党建+集体经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立足各村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实际,深度落实“四链融合”,完善创新、产业、资金、人才链条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了灵活多元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互促双赢。2023年,雁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26个,占比达74%;窑头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经验做法入选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