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历史数字报
|
四幕桂林方言话剧《龙隐居》上演
再现记忆中的那座桂林城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31日 来源:桂林日报
演出结束,演员们集体谢幕。
□本报记者陈静 文/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在桂林写下诗歌《我爱这土地》。86年后的桂林艺术节上,在10月29日上演的四幕桂林方言话剧《龙隐居》中演员们反复朗诵着这首诗,让人仿佛穿越历史,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龙隐居》由我国著名编剧、导演张仁胜为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打造,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围绕桂林一座明朝老宅子里居住的人的命运,述说了一群人与一座城的故事,被观众称为“最有桂林味的话剧”。桂剧、万祥醩坊、担子米粉等地道桂林文化符号在剧中均有呈现,鲜活再现了烟火气流溢的老桂林城。 《龙隐居》是一部有历史文化情怀的话剧,此处的“龙”不是帝位王权的象征,而是指民族精神的文化图腾——蓄势待发之时,龙隐其形;一朝飞天之际,气势如虹。“龙隐居”这个名字不仅脱胎于桂林的龙隐岩,更是以龙为图腾的中国的一个象征,桂林这座城市正是因为有了龙的精神,才能在异常艰苦的抗战岁月中闪耀出伟大的光辉。 《龙隐居》里的刘、关、张三姓人家居住在这座老楼里,他们的祖上是明代抗清儒将瞿式耜的亲兵,也是荣辱与共的兄弟。他们珍藏先辈的旗帜和祖训,抱定志向:城存与之存,城亡与之亡。当年瞿式耜面对强敌,慷慨赴死。在日寇轰炸桂林时,刘、关、张三姓人家子弟或走向前线,或在后方宣传抗战,他们保家卫国的抗敌意志从未改变。关家老爷在城破敌侵之际,慨然面对祖训,视死如归;刘家夫妻放弃与关家的平日积怨,同生共死。该剧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与抗战时的桂林人民做了互文式、对位式艺术表达,一栋楼、一群人、一座城,承载了悲壮的史诗、不屈的意志、民族的精神。 该剧以大时代为背景,以小人物为依托,以父母辈的情感纠葛与儿女辈的恋爱关系,描画具有人间烟火气的生活画卷。剧作同时融入桂林的风土人情,结合历史观照和人性刻画,塑造了一系列比较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剃头匠刘文才胆小懦弱,有晕血的毛病。面对血迹斑斑的音乐家张曙的遗体,他用黑布蒙上眼睛,剃其胡须,洁其面容。他的女儿青罗与邻居青年关独峰、张镇西青梅竹马,此二人报国从军,在战火中牺牲、伤残。偷偷学戏的青罗成了戏曲名角,她以改良戏曲的精湛演艺宣传抗日。该剧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家族命运的起伏跌宕,反映抗战时期人民大众对敌寇的英勇斗争,同时也反映了桂林这座山水名胜之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为该剧主演之一关爷爷的扮演者,以政刚一结束演出就被热情的观众围着合影。他饰演的关爷爷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串起了四幕戏,观众看到的是民族存亡之际桂林人的尊严,是桂林从一座山水之城到一座民族精神之城的升华,更能深切感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的伟大光辉。 “西南剧展8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龙隐居》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再度上演,作为演员我感到特别荣幸。”剧中刘青罗的扮演者龙丹丹在演出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表示,《龙隐居》作为此次艺术节上唯一的本土剧目,她觉得很有意义。西南剧展用戏剧鼓舞军民斗志,她作为新一代戏剧人,也希望通过这部剧给观众更多的思考。 许多特意来看剧的市民表示,《龙隐居》不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这部话剧里,有桂林深厚的文化内涵,有誓死捍卫土地的爱国情怀,让人印象深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