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县区新闻
[大图]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从1到20:
小寨村教育三十年的坚守与蜕变
恭城:风吹稻浪扑鼻香
制种水稻“赶花”忙
清廉乡村建设
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
灵川:甜瓜丰收铺就 “甜蜜”致富路
漠川乡对24名
优秀教师进行颁奖
白石乡:不负青春与使命
薪火相传育桃李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历史数字报
2024年09月13日
>>
03版:县区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1到20:
小寨村教育三十年的坚守与蜕变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9月13日 来源:桂林日报
今年考上大学的小寨学子在表彰会上领取奖学金。潘志祥 摄
导演陈晓卿将拍摄的视频放给小寨儿童看。(资料图片)
当年《龙脊》摄制组在小寨村举行的捐赠仪式。(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潘志祥 吴凯旋
1994年,中央电视台与桂林电视台联合制作了一部名为《龙脊》的纪录片,该片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小寨村取景,不仅拍摄了龙脊的壮丽景色,更深入展示了山区儿童所面临的教育困境——由于家庭贫困,小寨村近半数孩子无法支付15元的学费,从而被排斥在义务教育之外。
时光荏苒,三十年后的今天,正值《龙脊》纪录片拍摄三十周年。小寨村传出喜讯,村里20名学子金榜题名,考上大学。潘继恩——《龙脊》纪录片中的主人公,也是小寨村首位大学生,得知消息后立刻从北京返回家乡,在8月28日与村委会共同举办了一场表彰大会,为这些家乡学子送上奖学金与祝福。
小寨村在龙胜所有村寨中并不算富裕,却能在山区教育中实现“1”到“20”的飞跃。一个小山村何以取得如此的成绩?通过表彰大会,或许可以窥见这一成就背后的推动力量。
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举起前行的火炬
2001年的暑假,当年《龙脊》纪录片拍摄时正在就读小学五年级的潘继恩拿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成为纪录片拍摄后小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小寨村的乡亲们为他举办升学宴,大家传看着潘继恩的录取通知书,直言小伙子为村里争了光。
然而潘继恩的上学路并不顺利,相反充满艰辛。
在小寨读小学时,为考入乡民族班,潘继恩每天学到最晚,是班里唯一一个上晚自习的学生。天道酬勤,潘继恩顺利考入泗水中心小学,接着进入龙胜中学读书。
潘继恩善于读书,这是小寨人的共识,但潘妈妈对他的看法仍是“最好小学毕业后就回家帮忙干活”。
“继恩是能读书,但家里没钱送不起学,怎么读?”潘妈妈其实也痛苦。
家里没钱,潘继恩就自己赚。小学五年级,他提着簸箕跟村里大人去附近金矿淘金。小身板一筐一筐地搬沙,在水里一遍一遍淘洗。18岁时刚高考完,他马不停蹄跟着父亲去50公里外的黄沙镇砍毛竹,一根竹子3毛钱,就这么一点点凑学费。
即便如此辛劳,若没有爱心人士和“希望工程”的援助,潘继恩仍难以完成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我自己是教育的受益者,也知道因贫失学的痛苦,因此从我走出去那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善家乡孩子的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安心上学,顺利考学,走出大山。”
自从潘继恩上了大学,潘妈妈一转教育观念,称即便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家中孩子把书念完。《龙脊》纪录片播出后,小寨村的教育事业也因得到许多外界资助而有了很大发展,走出大山的学子越来越多。“小寨村后来的大学生基本和我都有联系,我也一直在鼓励着他们。”
大学毕业后,潘继恩前往北京工作。在北京,他与《龙脊》纪录片导演陈晓卿一直保持着联系。十几年来,潘继恩不停地将个人所得以及北京各方的捐助源源不断送往小寨,支持家乡教育发展。他成了家乡孩子努力读书的榜样。
两脚泥泞的山区教师,托起教育的希望
表彰大会结束后,潘继恩携手昔日恩师潘从汉,重访小寨小学。师生二人伫立在那块由中央电视台与桂林电视台共同竖立的石碑前,回忆往昔。
“当年学校仅有两座破旧的木楼,木板坑坑洼洼,操场也凹凸不平,教学条件极其艰苦。”潘从汉对那段艰难岁月记忆犹新。
今年4月,潘从汉成功上榜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自1983年年轻的潘从汉踏入江柳村完全小学翁柳教学点时起,四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三尺讲台,将青春年华无私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
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潘从汉从家里到教学点需步行约5小时,每次帮学生领试卷教材资料,他都是独自去镇上挑回来。潘从汉每年至少要磨破2双解放鞋,而他的裤腿上总是沾满了泥巴。
当央视来到龙脊镇拍摄纪录片时,潘从汉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成功地将摄制组引到小寨完全小学。他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人关注这个偏远山村的教育。
“纪录片播出后,小学有了名气。借助希望工程的援助,教学楼得以翻新,操场也被硬化。有青年教师来支教了,也有人给学生汇款。”潘从汉说。
在这个充满回忆的小学操场上,潘继恩向潘从汉深深鞠躬,表达他对恩师的敬意和感激。
“小寨村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像潘老师这样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小寨30年来教育的进步。我代表所有受教育的孩子们,向他们表示最深的感谢。”
正是这些扎根山区的教师,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培育出了边远山区的教育硕果。他们不仅实现了小寨村大学生“零”的突破,更是不断推动这一进程,让更多山区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去追求更广阔的舞台。
梦想的薪传,书写小寨村教育发展新篇章
从北京返乡的路途上,潘继恩萌生了成立基金会的想法,他的初衷很简单:为村里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潘继恩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村委会的热烈响应。他们一致认为,在《龙脊》纪录片拍摄三十周年之际,应当有所作为,以纪念这一重要时刻。8月,由潘继恩个人出资的《龙脊》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
“我希望与村委会携手,将表彰大会作为一年一度的传统继续下去。让往后每年小寨村的大学新生都能得到这份鼓励,带着家乡的祝福踏上求学之路。”潘继恩说。
小寨村举办表彰大会,不仅是对考上大学的孩子的祝福和鼓励,更是对小寨村30年教育发展历程的一次深情回顾与展望。
在拍照阶段,潘继恩成为学生们争相合影的对象。“上学期间,老师会给我们播放《龙脊》纪录片。通过纪录片,我们见证了潘继恩叔叔在逆境中奋斗不息,最终考上大学的故事,这让我们深受鼓舞。”潘辉翔是受表彰的学生之一,他告诉记者,当他从潘继恩手中接过奖学金时,感觉有千钧重,“它承载着小寨村父老乡亲的期望,未来我也要像潘继恩叔叔那样,学成后回报家乡,感恩支持小寨村的每一个人。”
潘继恩选择以“《龙脊》”而非“小寨”来命名基金会,亦是对当年《龙脊》纪录片摄制组无私援助的致敬和传承。
对他人帮助的感恩,对社会价值的坚守,对无私奉献的追求,成就如金子般珍贵的小寨教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小寨人不断追求知识、改变命运,也成为他们回报社会、回馈家乡的精神指南,最终让“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力量在小寨遍地开花,结成累累硕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