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版:关注
[大图]
[PDF]
上一版
下一版
“银发族”何以跨越“数字鸿沟”?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历史数字报
2024年06月12日
>>
04版:关注
放大
缩小
默认
拥抱数字时代 乐享幸福晚年
“银发族”何以跨越“数字鸿沟”?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12日 来源:桂林日报
象山区平山街道将军桥社区通过开设老年人手机大学课堂,让更多的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信息时代。图为2023年秋冬季班开课场景。 曾宁 摄
5月27日,2024年广西“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在我市秀峰区解东社区启动。 (市科协供图)
临桂区时代枫林农贸市场内,每个摊位上都立有多个收款二维码,顾客选购菜品后用手机扫码支付即可。 记者黄敏 摄
桂林银行工作人员为老年客户详细讲解、办理金融业务。(桂林银行供图)
一位老人在陪伴孙子户外玩耍期间坐在路边玩手机。 李玲 摄
□本报记者 黄敏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拿着手机到处询问“手机支付如何扫码”“手机上从哪里可以领取优惠券”“我这个手机要怎么点进去”等问题。
如今,数字化、智能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老年人却因难以掌握数字化系统、智能终端的使用方法,不仅无法享受其带来的便捷,还在交通出行、旅游消费等方面遭遇不便,甚至有落入网络诈骗陷阱的风险。另一方面,不少走在“时尚”前沿的老年人在掌握一些“数字化技能”之后,又陷入了“数字沉迷”:他们有的刷短视频到深夜,有的追网红花钱打榜,有的热衷网购快递收到手软……如何让老年人健康、正确地享受数字生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
日前,2024年广西“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首场活动在我市秀峰区解东社区举行。该专项行动旨在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广大老年人对信息素养、数字技能、金融知识、日常科普等方面的需求,帮助老年朋友“跨越数字鸿沟”,拥抱数字时代,乐享幸福晚年。
现阶段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时代、融入数字化时代存在哪些困难?帮助“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我们做了什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现象一 老年人手机支付常常遭遇“扫码之困”
6月4日上午8点左右,记者来到临桂区时代枫林农贸市场看到,每个摊位上都立有多个收款的二维码,买菜的市民在选购好自己中意的菜品后便掏出手机扫码支付。诸如“支付宝到账10元”“微信收款13.5元”之类的收款提示声在市场内此起彼伏。
今年68岁的市民刘德顺家住临桂区福邸嘉园,每天上午他都和老伴赵阿姨一起到时代枫林农贸市场购买食材。走到一个蔬菜摊位前,他们停下了脚步。“叔叔阿姨,今天吃点什么呀?”摊主热情地打招呼。“今天的空心菜看上去不错。”赵阿姨熟练地挑选起来,刘德顺便从衣兜里掏出手机,在屏幕上开始点击操作。
“我们老年人操作慢,所以我提前准备好。”刘德顺一边举着手机对准摊位上的二维码进行扫码,一边告诉记者,“有时候手机扫半天都扫不上,眼睛也看不太清楚,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尝试。哎,你看,这就扫上了,今天还挺顺利。”“一共12块3毛,收您12块。”摊主称好菜算完价钱后,刘德顺开始小心翼翼地在手机屏幕上输入数字,嘴里同时嘟囔着:“12,支付。”刘德顺说,尽管自己向子女学习了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方法,但不免会遇上各种意料之外的问题,有时是忘了连接网络,有时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手指遮挡住了镜头导致扫码失败……“碰上摊主不忙的时候,他们会帮我看看问题出在哪里,碰上他们特别忙的时候,就只能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断地瞎点。”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老年人在使用手机扫码支付时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覆盖了购物、用餐、就医、出行等多个生活场景。
在时代枫林农贸市场内,记者还发现,不少老年人选购好商品结账时,还是会使用自备的现金。
一位商户告诉记者:“每天用现金支付和线上支付的差不多是对半,使用现金交易的以老年人居多。”
正在使用现金支付的顾客王奶奶告诉记者:“我眼睛看不清,一定要戴眼镜。有时候没戴眼镜拿着手机去付钱,不小心就弄错了。所以我还是习惯使用现金。”
可见,数字化时代,通过扫码进行线上操作,虽然为日常生活提供不少便利,但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不熟悉智能技术反而对他们造成了困扰。
现象二 不少老年人前脚刚掌握“数字化技能”,后脚便陷入“数字沉迷”
除了“扫码之困”,另一种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重视:随着互联网适老化改造不断推进,不少老年人前脚刚掌握“数字化技能”,后脚便陷入了“数字沉迷”。
沉迷在直播间购物、频繁刷短视频、热衷线上交友婚恋……最近,有许多网友在“网瘾老年”的话题中认领起“同款爸妈”。从他们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有不少老年人俨然已成为“银发低头族”,他们深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有的“茶饭不思”,千里追爱、野性追星被骗;有的不信儿女信主播,沉迷直播间大额打赏,甚至跟风下单各种劣质保健品。
6月4日傍晚,记者来到七星区一小区的活动广场。雨过天晴,几个孩子在广场内追逐打闹,不远处的长椅上,坐着几位低头玩手机的“银发族”。据了解,这些都是晚饭后陪孩子下楼散步的爷爷奶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每次将自己的孙子孙女带到“指定区域”后,他们就坐在一旁玩起了手机。“我爷爷刷抖音呢!”“我奶奶也是,每天都用手机学跳舞。”“我奶奶在手机上买东西。”几个小朋友告诉记者。
通过与其中几位“银发低头族”交谈,记者发现,老年人往往有着较多的空闲时间,又常常难以忍受无事可做的空虚感。通过手机网络,他们可以进行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快速知晓各类新闻,既打发了无聊时光,又能缓解知识有效性带来的焦虑。从这一层面来说,互联网的普及带给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是很有价值的。
但迈入互联网时代的老年人,面对成熟算法指引下推送的各种各样贴合自己兴趣的视频、直播等,很难放下刷了很久的手机,无形中构成了一种“信息茧房”。交友聊天中很容易被识破的话术、直播间里质量良莠不齐的商品等,这些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只是套路的信息,却很容易拿捏住那些缺乏辨别力的老年人。
可以看到,数字化的“快捷”遇到老年人的“慢热”,正在生出种种“不适应”,而这些“不适应”,使老年人与数字生活之间的“鸿沟”愈发明显。跨越这个“数字鸿沟”,需要一场“适老化”的双向奔赴。
破题 破解“银发族”的“数字鸿沟”难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形成银发族“数字鸿沟”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外部环境形成的客观因素,也有老年人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
老年人并非对数字生活没有需求,而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阻碍了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脚步。要想满足老年人的数字化需求,需要从多角度出发,深度分析“数字鸿沟”的形成机制,不仅要从外部改变整体环境,打造更加包容的数字氛围,还要从内部打破主观因素对老年人的禁锢,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但如今却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难题,如今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相关行业的重视,推出了相应的方案与政策,助推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积极创造对老年人友好的数字社会环境,以此应对当前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早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前不久,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等6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保留使用现金、优化铁路购票功能、开设爱心通道和无障碍服务窗口等措施,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
今年2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
可以看到,这些举措不仅从客观环境出发,力图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数字友好型社会,同时也帮助老年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向内打破数字桎梏,表达自身数字需求并提升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为了方便老年人“看得懂”,越来越多网络平台推出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语音提示、操作简单、无广告插件的适老版页面。为了让老年人“用得惯”,众多主流国产智能手机品牌推出了适老化手机,为智能手机配备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大电池容量,开发无障碍模式或极简模式,方便老年人使用。除了对互联网相关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小到一个智能防抖勺、动态心电记录仪,大到互联网平台的老年人服务专线、社区医院联动的智慧医疗系统,关注老年人需求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同样,我市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各种举措,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加强政企合作、多方参与,积极探索以信息化建设做好为老服务工作。
2023年,桂林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分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分公司三家单位联合印发《桂林市“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源供给,推动形成全社会积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良好氛围。专项行动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适老培训”“开展线下科普活动”“利用网络平台等加强金融和信息通信科普资源建设和宣传推广”“加强‘银龄跨越数字鸿沟’行动线下公益宣传”“组建‘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为主要任务,面向老年人普及智能技术应用和金融常识、科学常识,助力提升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字技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起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覆盖的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服务体系,助力我市广大老年人走进数字时代、融入智能社会、享受智慧生活,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切实推动《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进一步提升桂林银行适老化金融服务水平,桂林银行坚持标准化、智能化、人性化原则打造无障碍、适老化金融服务体系,助力银发族等特殊人群平等享受金融服务。为保护客户账户资金安全,桂林银行针对老年客户转账业务,在各转账渠道增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示功能,给予老年客户思考缓冲时间,避免资金被骗。该功能于2023年11月8日上线,截至目前已对236笔老年人客户的转账业务进行防诈提示。同时,该行还将线下网点、社区作为宣传阵地,开设适老化金融小课堂,借助网点LED屏幕、智能设备、宣传折页等,对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在网点办理业务困难的老年客群进行手把手教学,普及银行适老化服务知识,实现老年客户金融服务体验提升。
此外,我市各社区也结合实际,不定时开展“关爱老人 智慧助老”等志愿服务活动,在老年大学设立手机使用和电脑基础培训班,上门“一对一”指导注册登录信息化平台,走街串巷宣传防范“AI换脸诈骗”等新型案例,一步步破解老年人“有心理障碍不敢用、有技术壁垒不会用”的难题。
在记者看来,除了公共服务给予“银发族”的照顾之外,子女对父母的“文化反哺”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观点称,老年人何以也犯“网瘾”?“孤独”也许是重要原因。“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与子女缺乏交流,对飞快变化的外部世界不适应,让老年人往往产生更加强烈的、不被需要的孤独感。人在网络,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通过手机网络,他们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
所以,于年轻人而言,既要尊重父母辈在网络空间里的探索,也要引导老年人合理安排时间使用数字媒介,耐心、细心教授老年人相关数字知识,主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让陪伴和交流成为“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的“助推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