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新中式火出新高度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19日 来源:桂林日报
立领小马甲、改良对襟小衫、宋锦马甲配牛仔裤、蝙蝠袖毛衣配刺绣马面裙……这个春天,各式各样的“新中式”俨然成了爱美人士衣橱里的宠儿。尤其在龙年春晚过后,“新中式服装”“新中式穿搭”等相关话题接连登上热搜。淘宝等电商平台上,明星同款“新中式”更是卖到脱销。
“新中式”的风潮也刮到了桂林。街头巷尾,常可见市民穿着马面裙、改良汉服、改良旗袍,施施然走在春风里,像一道行走的风景线。滨江路田娜服饰手作坊的“新中式”服装销售和定制业务暴增,订单甚至来自国外。秀峰区鲁家村绚丽服饰馆制作的马面裙也十分紧俏。桂林本地服装品牌如“乱了”“韦一定制”也纷纷加大了“新中式”服装的设计制作比重,欲在火热的“新中式服装”市场分一杯羹。
盛世着华服。“新中式”服装频频出圈的背后,是中国百姓随大国崛起而日益高涨的文化自信,更是对民族文化与东方美学的高度认同。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今天,你穿“新中式”了吗
脱下oversize的卫衣、不再追求个性化设计,仿佛一夜之间,不少年轻人的衣橱里换上了“新中式”。曾经被视为“老派”“过时”的盘扣、立领、斜门襟以及梅兰竹菊等绣花纹样,如今重新成为时尚潮流。
“新中式”的火爆要追溯到2022年。当时知名品牌迪奥发布的新品涉嫌抄袭汉服马面裙,随后大量博主穿上了马面裙以正服饰文化之源。
马面裙自宋代开始流行,到明清时期更是风靡一时。传统的马面裙由马面和褶裥组成,裙面多为大红色或者正黑色、宝蓝色的缎面,上面用各色金丝绣线绣上纹饰,比如代表吉祥的龙凤、代表富贵的牡丹等等,极具视觉冲击力;而竖向褶裥有“飞流直下”的感觉,更显出了穿着者的挺拔体面。
按照传统的穿着搭配,马面裙要搭配过膝的上衫,比如明制的长衫,里面还要穿交领。博主们重新带火马面裙后,越来越多人了解并爱上了这个千年前的“时尚单品”。大家纷纷晒出日常生活中穿着马面裙的照片:有用蝙蝠袖的毛衣、黑色皮衣、改良中式衬衫、西装外套等搭配马面裙的,也有用马丁靴代替汉服的布鞋的,这种混搭了古今审美和元素的风格,便被称为“新中式”穿搭。
马面裙走红后,服装行业趁热打铁,推出了琳琅满目的“新中式”服装。这些“新中式”服装保留了传统服饰的一些元素,如盘扣、立领、绣花等。这些元素不需要在服饰上大面积体现,只是很克制地出现在局部,这样既保留了中式服饰的典雅,又更加贴合现代人的审美,因此“新中式”服装迅速占据了消费市场。
到今年初,“新中式”服装更是全方位“火出圈”。打开社交软件搜索“新中式穿搭”,相关笔记多达260万篇。临近过年时,蕴含中国风元素的“新中式”更是因为应景而成为消费者的“年货新三样”。在某电商平台,近两个月的“新中式”搜索量同比增长超过200%。魔镜分析数据显示,从2023年8月到2024年1月,主流电商平台新中式女装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15.8%。
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今年的央视和地方卫视春晚。知名演员杨幂的簪花和红色亮片旗袍等9套“新中式”服装、李沁的宋制汉服短衫、魏大勋的中式衬衫和水墨风格长款西装,纷纷被网友“扒”出了同款。春晚过后,明星同款“新中式”服装迅速售罄。
一时间,“新中式”风刮遍大江南北。
供职于我市某五星级酒店的网友“卷心菜菜”是一名传统文化的狂热爱好者。在马面裙风靡一时之际,她也入手了两套,一套绿色一套红色。“最初接触传统服饰,是和同事相约去故宫看雪的时候。穿什么最合适呢,当然是汉服了。2021年,我带儿子去湖北襄阳的唐城游玩,孩子接触了汉服变装后马上就被迷住了,要求我给他置办各种传统服饰行头。到了去年,朋友组织了各种线下活动比如秋季雅集之类,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传统服饰的魅力。加上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对于汉服、“新中式”服装的讨论度很高,我便一发不可收。”“卷心菜菜”说。
“新中式”并不只是年轻一代的专利,有人用“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来形容“新中式”的粉丝群,虽然有夸张成分,但也可从中一瞥东方美学强大的吸引力。
“60后”市民付南萱最近对马面裙、改良旗袍等很是“上头”:“去年我和发小们去江西婺源篁岭旅游,看到景区好多游客穿马面裙很有东方韵味,就喜欢上了。我们6人还相约要把马面裙作为旅游团团服,每人一条。今年春节,我跟女儿去河北正定县古城旅游,为了与古城应景,女儿提议把马面裙当旅游战袍,我俩一拍即合,就又每人买了一条。”
在滨江路上的田娜服饰手作坊门前,长期展陈着一袭绿色“新中式”旗袍,吸引了不少爱美女性驻足观赏。推门而入后,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新中式”服装:中式小立领丁香花铜扣亚麻衬衫、油丝老料香云纱马褂、粉色腰果花“新中式”圆领斜襟中长衫、苎麻改良旗袍……件件不同,叫人爱不释手。
手作坊的销售负责人介绍说,春节以来,客人对“新中式”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订单已经排满,还接到了不少来自国外的订单。
主理人田娜也忙得不亦乐乎:跟新疆客户沟通定制宋锦马甲,给香港客户寄出定制的裙子,接待来自夏威夷的回头客……“因衣服和全世界链接上了。”田娜感慨地在朋友圈写道。
“新中式”的魅力何在?
与其说“新中式”服饰和穿搭突然“火”出圈,不如说它们是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在恰当的时机迎来了爆发。
十年前,“国风”“古风”兴起,相对其他群体,这个群体的爱好在当时算是小众。近年来随着官方和民间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持续加大,国潮崛起,越来越多人接触、喜欢上并自觉宣传传统文化。汉服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就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有了受众基础,“新中式”服装的出圈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那么,“新中式”服装究竟有何种魅力,让各年龄段消费者都欣然解囊呢?
在服装行业深耕多年的“韦一”定制品牌创始人韦一告诉记者,前来定制“新中式”服装的客人年龄跨度很大,从1岁到90多岁都有,这也侧面印证了“新中式”的魅力。“‘新中式’是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一方面,它保留了传统服饰中的古典韵味,即东方美、中国味;另一方面,它在剪裁设计上又消解了传统服装的隆重感,更加日常化、更加包容、也更符合当下人的审美。以旗袍为例,传统旗袍的构造是平肩连袖,有盘扣。‘新中式’旗袍在保留传统旗袍特点的同时摒弃了胸省腰省,给予穿着者宽松或者修身的舒适体验。有的‘新中式’旗袍可能只保留了立领的元素;有的还把连肩变成了削肩,凸显穿着者的身材;有的则没有盘扣,以拉链代替所有盘扣,在穿脱上更加便捷。”韦一说。
便于穿脱、更符合现代人的穿衣习惯,也是“新中式”服饰能广泛被接纳的另一个原因。
“卷心菜菜”坦言,一开始她对“新中式”的接受度并不高,总觉得味道不够“正”。但想到全套汉服里里外外得穿好几层,宽袍大袖、褒衣博带,穿脱和行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便决定购买“新中式”服装。“传统服饰,如汉服的形制与穿着方式是有严格要求的,汉服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这就导致进入汉服圈子是有一定门槛的。‘新中式’不同,它打破了穿着规则,因而更自由,人人都可以尝试着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搭配。打个比方,改良后的汉服既保留了汉服的特征,又作了调整,把裙长缩短了,襦袖改小了,以适应现代人的穿着需要,也更便于大家去搭配其他衣服。”
供职于我市某高校的教师刘娇则认为,服装可以视为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文化载体。“新中式”服装、“新中式搭配”的流行,也恰恰反映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个性需求。“一方面,‘新中式’服装传递出的舒适感和松弛感,与年轻人的‘佛系’‘不卷’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与传统服饰相比,‘新中式’又很有个性。所谓的时尚,就是一种不循规蹈矩、破土而出的美。”
绚莉婚纱礼服品牌创始人王莉今年投入了更多精力在“新中式”服饰的采购和搭配上,马面裙、改良旗袍、中式礼服都是店铺里比较受消费者欢迎的款式。
“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以马面裙为例,它浓缩了我国千年服饰文化中的精巧工艺和高级审美,沉淀了古人的智慧,展示出了独特的东方之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日益增强。我们不再需要迎合外界,寻求认可,而是大大方方地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美。”王莉说。
“新中式”的未来:既要流量,又要质量
有人“入坑”,就有人“避坑”。“新中式”服装和搭配风靡一时,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受访者表示,在跟风购买了将近3000元的“新中式”服装后,她终于看清了“衣服也挑人”的事实,因此“祛魅”(指不再迷恋)了。“我问我妈我的对襟小褂子好看不,她说有点像中餐厅的领班制服,让我哭笑不得。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明星那样穿出感觉。而且市面上充斥着千篇一律的‘新中式’,大同小异的版型,久了的确也让人感到审美疲劳。”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王雅娟认为,“新中式”服装未来要走得更远,不仅仅要拿捏流量,更要拿捏质量。“‘新中式’的火爆,折射出了我们日益增长的民族文化自信,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在风口之下,大量涌入的白牌商家以平替、低价来抢占市场。这样做,虽然扩大了‘新中式’的受众面,但同时也导致了‘新中式’服装千篇一律,质量良莠不齐。很多品牌仅仅在图案和颜色上做些表面文章,再堆砌一些中式元素,就称之为‘新中式’了。在这样扁平化、符号化的设计思路指导下,衣服自然缺乏美感。”
王雅娟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新中式”服装的整体档次。第一,加强工艺,增强精致度和高级感。第二,加强版型的创新和多变。现在市面上大多是小立领对襟盘扣等元素,在设计思路上还有所局限。服装设计师们可以多考究某一朝代的服装结构,根据这些传统服饰的结构,提炼服饰特点进行设计。与此同时,也可以根据细分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比如说Z世代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个性,不再片面追求高价格带来的炫耀和展示属性;比如说30+的消费群体,他们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更强调材料的肤感和服饰在视觉上的质感。要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审美偏好,增加产品的可接受性。第三,材质上可以更加考究。材料创新应当偏重制作工艺和织造方法的革新,而不是简化工艺步骤。在材料上可以尽可能用好一些的材料,比如真丝、羊绒,也可以用醋酸面料、丝绒面料这样有光泽度的材料。有一定成本,也就有一定门槛,杜绝了粗制滥造,整体的品质就能有一个提升。
韦一则认为,“新中式”有一种氛围感,从衣服制作材料、颜色和质感,到配套的首饰、鞋子,都值得仔细推敲。“比方说植物染,从植物中我们可以提取到天然颜色和各种细腻的中间色,通过扎染、敲染以及不同次数与不同色相的复染,我们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色彩层次和纹样。植物染的服饰,本身就给人一种云淡风轻、欲说还休的含蓄美,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加入现代设计与干净的剪裁。总而言之,‘新中式’服装并不是对中华传统服饰的简单复原和借鉴,而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在结构、材料、图案、色彩上都考究,这样才能向世界传递东方服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