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思考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26日 来源:桂林日报
□曾杰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监督的组织领导、权益保障、知情反馈、沟通协调机制。”民主监督作为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之一,是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今年9月,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以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协商式监督。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真正发挥民主监督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建设,点亮监督的“领航灯”。加强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建设,要着眼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根据《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建立统一的监督规范,进一步明确监督范围、内容、方法、程序、监督主体职责与权利。通过制度建设,尊重和保护委员的话语权,确保政协委员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努力营造讲真话、谏诤言,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民主监督工作氛围。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那些敢于、善于实施监督的政协委员和能够听取意见建议、主动运用监督成果、及时反馈采纳情况的党政部门,要予以表彰鼓励,进一步激发委员和职能部门的履职热情。
拓展政协民主监督渠道,畅通监督的“快速路”。在监督渠道上,既要充分发挥传统渠道的作用,改善提案、会议、视察调研、社情民意等监督方法,增强监督效果,又要不断探索和规范新的民主监督渠道,拓展民主监督形式,不断丰富民主监督内涵。注重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之间的联系,使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与党内纪律监督、人大权力监督、行政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其他监督形式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监督合力,促使相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充分发挥基层政协委员工作站、委员之家的作用,使政协民主监督与社会治理更好结合、与服务基层群众更好结合。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基层群众的意愿,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直面问题、直言观点,通过跟踪问效、督办促办,提高民主监督实效。
准确把握政协民主监督的着力点,抓住监督的“牛鼻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政治立场,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民生福祉的大事上,坚持“党委想什么,政协就议什么;政府做什么,政协就帮什么”。把党政所需、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作为民主监督的重要选题,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广聚共识,推动监督重心下移,服务下倾,将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至最基层,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政协很近,委员很亲”。
提高参与民主监督主体的能力和水平,激发监督的“活力源”。政协委员是做好民主监督的主体,是做好民主监督的基础。要落细落实新时代对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委员履职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委员政治把握本领、调查研究本领、联系群众本领、合作共事本领。增强委员开展民主监督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抛弃不敢监督、不想监督、监督无用的思想包袱,激励政协委员强化责任担当,形成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意识主动和行动自觉。把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相关内容作为委员培训的重点,帮助委员正确掌握政协民主监督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和纪律要求,提升委员运用提案、会议、视察调研、社情民意等各种履职渠道开展民主监督的能力水平。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用制度管理委员、用培训提升委员、用活动联络委员、用考评激励委员”办法,推动委员履职管理考核办法的落地落实,进一步强化政协委员的责任意识,为打造“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新时代政协委员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阳朔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