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我市全力遏制艾滋病传播

走到幕后看桂林抗击艾滋之路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25日    来源:桂林日报

  ▲2023年10月27日,市人民政府召开2023年桂林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暨第三轮防艾攻坚工程推进会议,副市长郑平出席并部署下一阶段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
  ▲2023年10月18日,市卫生健康委在恭城召开2023年全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现场推进会,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艾防处处长梁慧婷作工作指导,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麦浩作工作部署。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斌到市妇幼保健院调研艾滋病防治工作。    记者周文俊 摄
  ▲田群向记者介绍,抗艾滋病的药物不断升级,现今患者吃的药数量也在减少。 记者周文琼 摄
  ▲在今年桂林市“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医务工作者为市民义诊,并宣传防艾知识。 记者周文俊 摄
  ◤志愿者在关爱之家门诊帮助一位上了年纪的患者。 记者周文琼 摄
  □本报记者 周文琼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旨在号召人们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桂林一直在致力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全力遏制艾滋病传播。近日,记者通过对市防艾办、市疾控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艾滋病志愿者等进行采访,关注桂林抗击艾滋之路。

  桂林艾滋病持续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艾滋病的防控情况可以从几个数据得到直观的认识,分别是:艾滋病检测量、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抗病毒治疗成功率。
  近日,记者来到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关爱之家门诊,“凝聚社会力量 合力共抗艾滋”的横幅挂在墙面十分显眼,大厅里空空荡荡,除了佩戴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只有零星的一两个人。“这一年来病房的病人也明显比过去少了很多,这是因为现在的抗病毒治疗成功率很高了。”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田群说,这是最直观的变化。
  目前,艾滋病依旧是不能够完全治愈的,但是及时发现,用药以后把病毒控制住了,在医学上称为抗病毒治疗成功。截至2023年11月30日,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到98.9%,整个桂林的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到了98.24%,而这个数据在全区也是靠前的。这意味着艾滋病患者得到了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绝大部分坚持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地工作、生活,并且传染给他人的风险大大降低。
  抗病毒治疗成功率高得益于发现早、及时治疗。早发现是通过检测实现的。记者了解到,2023年1—11月桂林市艾滋病抗体筛查量为103.7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15%。通过扩大艾滋病筛查检测,发现的病例得到及时治疗,在桂林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为92.02%,这个数据也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91.66%。
  田群介绍,暴露后预防其实也就是阻断暴露。这项工作医院一直在做,从2022年起,国家和自治区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管理,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专门设立了暴露后预防门诊。在2022年,医院接收到的医护人员暴露、职业暴露和社会暴露病例实现了100%的阻断,零感染。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数据也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全市患有艾滋病的产妇共10余例,因为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的开展,其分娩的新生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率100.00%。满3月龄儿童早期诊断率100.00%;满18月龄儿童抗体检测率94.74%,母婴传播率为0。
  联防联控织密艾滋防护网
  数字的背后,是桂林社会各界合力抗击艾滋的成果。桂林市以桂林市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2021—2025年)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制度建设,狠抓工作落实,遏制了艾滋病在我市流行上升势头。
  在制度建设上,市防艾委出台了《桂林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工作细则》,明确了38个部门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在预防方面,桂林市做好艾滋病防治常态化宣传教育工作,持续推进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家庭”活动,通过在学校、社区、医疗机构等场所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教育视频以及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宣传等形式,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根据《“健康广西2030”规划》要求,桂林全面深入实施第三轮防艾攻坚工程。2022年以来,扩大艾滋病筛查和治疗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几乎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均具备了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能力。在全市各县(市、区),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体检等工作开展艾滋病筛查试点工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知情不拒绝”原则,对皮肤性病科、肛肠科等重点科室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积极开展艾滋病筛查,并通过做好新发现报告病例的溯源调查,进一步落实感染者配偶和性伴侣检测工作,最大限度发现有可能感染HIV者并动员其接受检测。
  疾控中心对“特殊人群筛查”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这也是防艾工作中的难点。据了解,每年通过在失足妇女、男同人群及吸毒人员中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及抗体检测,会发现几十例确证阳性病患。
  我市公安、司法、卫生健康等部门联动,加强艾滋病疫情分析评估,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规模和分布估计以及行为状况评估。加强对卖淫、嫖娼、吸毒和男同等重点人群综合干预,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通过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有效防止了艾滋病疫情扩散。
  在治疗方面,田群介绍,上世纪90年代人类历史上首个抗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投入使用后,艾滋病的死亡率开始大幅下降。近年来随着抗艾滋病药物的不断升级,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只要对病患控制管理好,是可以达到预期寿命的,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病患中病龄近20年的也有很多。“目前对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抗病毒治疗质量规范化管理,简单说来就是按时吃药和治疗。”
  “首先是我们发现了病人,要对他做很多的工作,讲解抗病毒治疗的意义,劝说他进行抗病毒治疗。第二个是进行抗病毒治疗之后,有些病人可能会因为思想上压力和负面情绪,或者吃药后的不良反应他就不愿意吃药了,对于这样的脱失病人,我们基本上半个月左右就给病人打电话,看看治疗效果怎么样,鼓励他继续服药,让他必须按时来随访。如果超过三个月不来随访,我们马上就会打电话,对病人进行劝说治疗等。”田群介绍,正是这样严格的管理,实现了较高的抗病毒治疗成功率。
  一直以来,我市全面、持续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关怀救助艾滋病患者。我市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卫生健康会同民政、教育、乡村振兴等部门联合建立并推广了艾滋病“一站式”关怀救助机制,全面落实免费咨询和抗体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母婴阻断、致孤儿童免费入学、关怀救助艾滋病患者等“四免一关怀”政策。
  这两年来,在政策关怀上又有所加码。现今,桂林所有艾滋病阳性感染者都可以办理低保,获得政策关怀。另外,近两年一大批新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纳入到国家医保药物范围内,阳性病人可以办理慢性病卡,在门诊就能享受到艾滋病相关的一些检查以及一些新的抗病毒药物的医保政策。“例如,过去有些患者吃了药以后,还有很多副反应,一些新的抗病毒药是自费的,现在这些药物也都纳入到门诊特慢病中。”田群说。
  2023年8月,桂林市被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确定为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获中央、自治区财政支持示范区工作经费160万元/年,探索创新开展扩大HIV抗体筛查及提高筛查阳性人员确诊率、校园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等两项特色专项工作。
  从顶层设计制定防艾攻坚工程方案,到各部门联防联控开展防治艾滋病综合干预,以及强化防艾社会综合治理,桂林防艾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抗击艾滋仍然“在路上”,对于艾滋病感染者来说,他们渴望得到社会更多的接纳与包容。
  患者心声:渴望更多的包容与尊重
  记者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关爱门诊见到了既是艾滋病患者也是志愿者的柳姐(化名)。她戴着乳胶手套和口罩,与记者并肩坐下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我是2008年发现感染了艾滋,当时我真的很绝望,想不通,两年里我从来没笑过,这样的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她哽咽了,记者还来不及安慰她,柳姐已经调整了语气又继续讲述。柳姐发现感染了艾滋病毒时,经历了内心的绝望。她说,医务人员从未歧视她,细心对她解说相关的艾滋病知识、治疗情况,让她知道自己并不是马上就会死。2009年9月她开始上药,接受了治疗。通过配合治疗,她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她与丈夫的感情一直很好,在治疗的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陪伴和理解,还有来自国外的艾滋病志愿者的帮助,她心中终于再次燃起了生活信心。
  “国家给了艾滋病患者很好的政策,治疗都是免费的,只要配合医生治疗,我们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不应该自暴自弃,更不能产生报复社会的消极情绪。”柳姐说,她自己感触很深,她看到了很多和她一样的患者经历着痛苦和绝望,她想要帮帮她的伙伴们。因此她和几位伙伴经过努力,2011年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了桂林市全民防艾关爱之家社会组织。19名艾滋病患者成为了志愿者。作为志愿者,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对病患进行心理疏导、政策宣传,以及帮助患者申请相关的公益帮扶和救助。
  在柳姐的印象中,有一位刚退休就被确证的女患者让她印象深刻。女患者刚住进病房的时候总是流眼泪,对谁都不说话,后面她动了割腕自杀的念头,好在被及时发现。“我和她讲我自己的经历、劝她,起初她都是呆滞没反应的,当我提到了她的女儿,她马上就哭了起来。其实我们都一样,还有牵挂的人,我们内心还想好起来。”这位患者慢慢想开后接受了治疗。柳姐说,对于这些患者的劝解没有技术,只是他们几乎都经历了一样的心路历程,从开始哭泣,到理解了这个病毒,到面对现实……
  她笑着说,自己现在已经72岁了,距确证患病已经有15年了,前几年她还帮着女儿带外孙,现在孩子大了也不需要她来带了,她周一到周五都会在关爱之家门诊做志愿者,周末的时候还会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下乡去看看她们帮扶的对象。“重拾信心的患者很多都在过着平凡的生活,有在农村里养牛的,有读完大专已经结婚生孩子的,并且通过母婴阻断,生出健康宝贝的……而这都离不开患者们得到了治疗,得到了理解与尊重。”
  但她也认为,偏见和歧视依然存在,“我们的患者,最初大多还是感觉到羞耻,恐惧被外人知悉病情,所以作为一个患者也是志愿者,希望社会更多地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政策,让患者更加积极地去治疗,而社会大众要对艾滋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尊重”。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防艾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