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志愿服务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意蕴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22日    来源:桂林日报

  □陶光均 秦习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探索中国特色治理模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公众参与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础,不仅关系到有序社会秩序的建立,更与破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公众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当前正以多样的形式活跃在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志愿服务能增强基层“细胞”社区治理参与能力,有利于完善基层党组织主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发展,实现公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志愿服务使政府的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特别是当政府的公共服务涵盖不完整时,志愿服务能够起到替政府分忧的作用,为民排忧解难、优化政府治理体系;志愿服务有利于夯实基层群众团结向上的思想基础,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感悟,感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志愿服务立足民生关切,聚焦现实痛点、难点、堵点,不断提高精准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志愿服务正从社会治理的“加分项”逐步变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选项”。
    志愿服务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志愿服务在激发公众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参与能力、革新治理结构、建设治理共同体等维度呈现出显著成效。具体体现 为:第一,以动态协同关系支撑基层治理网络。与基层治理体系要求“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多元组织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要求一致,志愿服务围绕相关主题,以基层党建引领为核心,基于基层政府主导的权责框架基础上,厘清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分工,以需求为导向激发居民参与的内生动力,构建政府组织与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从而构建出新型的基层治理体系。第二,以共同体形态提升基层协同治理成效。协同治理需要多元主体的联合参与和协商共治,而其中公众作为主体,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将会对治理效能产生直接影响。志愿服务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深化和拓展有关公众参与的理念宣导、技术传授与课程体系开发,提升居民参与效能及行动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学习共同体建设、数字化平台搭建,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从而构建出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同体形态,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志愿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志愿服务能够使志愿者更加深刻地理解组织的价值,认同组织价值。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志愿者为了适应组织的环境,将逐步接受组织的意识体系,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由此增加自身对组织的认同。一旦志愿者把组织的价值观内化以后,便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之中,同时由工作而获得的满足感会更大,这样使得志愿者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对组织的忠诚度和满意感也同时提升。志愿服务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推手,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功能定位,促进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与有机融合。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在价值观引领、矛盾纠纷化解、民生服务保障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难点痛点问题。志愿服务通过主动衔接公共事务,对接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回应民生诉求,识别不同类别居民的差异化需求,形成基层治理需求与志愿服务资源及服务供给的精准对接,从供给侧视角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志愿服务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动力
  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不仅是社会公共价值在新时代的升华,也是适应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在个人层面开展志愿服务,并将其强化为主观能动性较大的行为,并且将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地外化,可以使整个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行为得到提升,社会的凝聚力乃至向心力得以形成,这就为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双向互动所带来的积极回馈,是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发展创新的强大动力。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在基层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常态化生活方式,这对于形成一个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关系的构建,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志愿服务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可以对暂时处在弱势状态的个体给予帮助和支持,对他们的处境进行改善并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及支持,不断增强其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
  志愿服务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效力
  推动志愿服务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最终要实现的是治理有效和有效治理。志愿服务有助于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有助于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关切点、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大家反映最强烈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养老服务等问题,发挥志愿组织中间人作用,合作推动社会治理走向“治理有效”的共同目标。志愿服务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蕴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在培育乡风民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调节邻里关系方面发挥良好作用。因此,积极引导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