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龙胜梯田为谱 文旅和鸣

——苗瑶侗壮汉各民族共同奏响文旅振兴曲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20日    来源:桂林日报

  ▲瑶族晒衣节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前来体验民俗节庆的一个重要时点。    秦榛 摄
  ▲围绕红军长征过龙胜这段光荣历史,打造“红色+绿色”旅游业态。    韦吉阳 摄
  ▲建设了300多公里的“生态旅游”大环线用以突破旅游交通瓶颈。    潘志祥 摄
  ▲逐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业态,瓢里镇六漫村成为网红打卡点。 潘志祥 摄
  (上接第一版)
  擦亮文化旅游“金字招牌”
  清早,鸟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阳光照得木楼一片金黄,红瑶人家的姑娘早早起来,轻启窗户,翻抖红衣,花衣、饰衣、花裙拿出来晾晒,各家的晒台上、走廊上红红绿绿的衣裳鲜艳夺目。不多时,家家户户墙壁上就呈现出一片红色海洋。随着一辆辆车驶进村庄,成千上万的游客既惊讶山水,又惊叹满村的“红衣”。
  走进大寨村,青石路两旁木楼里主家和游客的笑声频频传出。小巷内,时间定格在木楼的纹路之间。抬眼一瞥,可看到各个角度的梯田。
  随着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不断展现,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少数民族习俗和传统色彩冲击带火了龙胜的旅游业。
  祭祀风雨桥、琵琶芦笙、侗家油茶、竹竿舞……金秋十月,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蒙洞村以风雨桥为“媒”,广迎四方游客,通过《梳妆扫台》《芦笙踩堂》《合拢宴》等一系列民族文艺演出,给游客带来了一场原生态侗族风情盛宴和别样体验。
  龙胜,被誉为“百节之县”,是“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以民俗文化、民族风情为看点,推出多个常态化民俗演出项目,适时开展“龙脊梯田文化”“民族体育炫”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等,通过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展演,打造起了丰富的文旅品牌。
  近三年来,民族节庆活动共吸引游客约500万人次。这得益于龙胜敢于创新的精神。近年来,该县坚持政策和规划引领,出台新的文旅优惠政策,加大文旅产业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龙胜各族自治县2021年文旅产业振兴实施方案》《龙胜各族自治县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等政策,为文旅产业及旅游服务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此外,龙胜通过创新宣传推介方式,文旅融合新内涵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近年来,龙胜组织辖区文旅企业赴北京、深圳、武汉等地开展文旅招商、宣传推介等互动营销活动20余次,以优质内容展示龙胜文旅形象,如在春、夏、秋、冬不同时节,宣传梯田优美景色。同时,在苗、瑶、侗、壮各民族重点节日加大氛围营造等,与携程、快手、抖音公司合作,邀请网红到景区拍摄、直播总计210场次。中央电视台《山水间的家》《一村一寨总关情》,电影《藤缠树》、网络流行手游《原神》均在龙脊景区内拍摄,为龙胜营造了积极正面的文化旅游宣传氛围。

  文旅融合实现质的“跃升”
  今年7月,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现实题材歌舞剧《龙脊有个金牛寨》在桂林大剧院成功首演,以龙胜各族自治县风景名胜区龙脊梯田为背景,讲述了以壮、瑶、侗、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家园,摆脱贫困,改变生活,振兴乡村的故事。
  数千名各界群众现场观看了演出,一时间龙胜的变化,成了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这些讨论中,高频出现的词就是旅游。
  全力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挖掘潜能,“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龙脊梯田景区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龙胜“文旅振兴”的重要抓手与机遇。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民族文化,逐步完善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发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全域旅游多点开花,如梯田观光游、民俗节庆游、红色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度假游等等,并在全县10个乡镇均有分布。各种旅游产品推陈出新,形成了“一路梨花上南山”“一路稻花上龙脊”“一湾碧水进温泉”三条精品线路。
  此外,龙胜铆足干劲拉动项目引擎,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优化全县整体规划布局、统筹综合管理。建设了300多公里的“生态旅游”大环线用以突破旅游交通瓶颈;民族体育休闲公园、“名特优”产品展销中心已投入使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项目扎实推进。
  经过多年耕耘,龙脊镇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龙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已纳入广西推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单位储备库,龙脊国际旅游度假区获评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金竹民宿获国家丙级民宿称号……通过提升旅游品牌,龙胜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经完全称得上“国际化”。
  “带上龙胜的独特景致、民俗风情、名优特产等到广州、深圳、宁波、柳州等地参加各种文旅宣传推介活动8次,不断扩大龙胜文化旅游客源市场。”龙胜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阳庆国说。
  通过全方位推动“+旅游”业态融合,龙胜以梯田为核心,不断推出差异化的梯田旅游产品和系列农耕文化活动;围绕红军长征过龙胜这段光荣历史,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系列活动,打造“红色+绿色”旅游业态;以“百节之县”为载体,继续巩固黄洛瑶寨长发演艺和各种民族节庆活动成效;运用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文旅IP,如中国长发科技馆、非遗工坊、红瑶服饰传承基地等。组织开展龙脊跑山赛、“行源至胜”半程马拉松赛,着力将赛事培育成为有国家知名度的品牌赛事,逐步丰富“体育+旅游”业态;以温泉森林公园提质改造为核心,推动岩门峡玻璃桥项目建设,完善温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康养+旅游”业态体系。

  “一业兴”带动社会“百业旺”
  “九山半水半分田”,龙胜位于广西东北部,这里聚居着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是我国南方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
  文旅业的发展,龙胜深山的“宝贝”逐渐为外人所知,龙胜也乘着文旅业旺盛发展的春风,强势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通过大力推进“世界梯田原乡、多民族生态博物馆、中国红玉之乡、有机食品大园区、康寿养生胜地”五个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显著提高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有效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旅游业态不断丰富,龙胜不断开发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扩大客源市场,拉动旅游人数和消费增长。同时,龙胜开发了独具文化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其中桂林长发小寨博物馆有限公司利用当地自然生态,以高科技发酵萃取提纯技术,打造了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广西文创产品及特色民族品牌。
  该县还推出凤鸡、翠鸭、龙脊茶、龙脊辣椒、地灵花猪、地灵红糯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皇金菊等有机食品;推出龙脊那秀、竹蛙山泉等多个高品质饮用水品牌;开发以禅修、瑜伽等养生为主的度假民宿;开发温泉疗养、传统药浴;开发对人体有益高价铁元素的中国红玉,培育赏玉、玩玉等健康养生文化;培育自驾骑行、跑山徒步等休闲体育文化。
  来龙胜旅游,衣食住行都是体验的一环。对时隔20年再来龙胜的游客老刘来说,交通是最亮眼的变化。“我这次来准备待半个月,还要泡温泉。给我的感觉就是现在龙胜的生态太好了,到哪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
  与此同时,在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龙胜的城市建设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截至目前,该县共建成了大小旅游停车场24个,新建和改造旅游厕所65座,建成旅游集散中心1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7个、景区专线营运站1个、大型旅游客运站1个。全县景区和沿线全部实现了通水、通电、通移动电话,停车场、旅游厕所、排污等旅游设施基本完备;道路、公共区域和景区的标识标牌系统、导览系统建设已经完成;建立了覆盖主要景区、重点民族村寨、交通节点的智慧旅游系统等,有效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近年来,该县组织群众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让3万多群众成为“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交上了文化旅游产业“一业兴”带动社会“百业旺”的高分“答卷”。300多人的黄洛瑶寨,2022年接待游客超过32.3万人次,村旅游合作社集体收入达200多万元。龙胜县也成为文旅部首批公布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文化旅游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一步,龙胜将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改革创新机制,延伸产业链条,加快集成融合,创新文旅产业融合业态,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及高质量发展。”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到2025年,龙胜将新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示范基地,A级旅游景区增加2家以上、星级饭店增加3家以上。坚持文旅赋能,助力龙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