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比出来的好书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17日    来源:桂林日报

  □陈启银

  差异是一种财富,比较是一种智慧。生活中,各种形式的比赛、比较、评比无处不在:歌唱大奖赛、体育比赛、评选先进等,都是在“比拼打擂”,很多的名家就是在许多比赛中一次次这么“拼打”出来的。
  只是没有想到,历史上的许多好书也经历过一番“比拼”。
  南朝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梁武帝萧衍素以多才多艺、文武双全著称,早在南齐时代就已是文人“竟陵八友”。尽管他文学修养不错,但还算不上一流,而且有点肚量小。所以在文艺圈有许多故事在流传,最典型的当数《华林遍略》的诞生了。
  有一次,萧衍让人写有关锦被的典故。知道他性格的文人们每次都会让他三分,留几分薄面,把高光时刻留给他。这一次又是这样,多数人都说再也想不出来了。没有想到,一流学者、《类苑》的作者刘孝标却一点都不客气,“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场面显得有些尴尬。从此以后,萧衍就再也不见刘孝标了。
  刘孝标是什么人呢?曾为《世说新语》作注,本来博学多才,异常认真。萧衍不待见他,自有他人看重。公元511年,安成王萧秀邀请刘孝标编纂类书,即120卷的《类苑》。实际上萧秀只是为他提供了资料和后勤保障,整部书的编撰由刘孝标自由定夺、独立完成。据说,此书还没有完全编成,就已经轰动士林。
  后来萧衍看到书以后很不爽,于是组织文士另起炉灶编修《华林遍略》,务求盖过《类苑》。由徐勉领衔,刘杳、顾协、何思澄、钟屿、王子云等众多资深学问大家,“八年乃成书,合七百卷”。于是类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华林遍略》诞生了,后来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被《艺文类聚》《长洲玉镜》《齐民要术》等书作为蓝本或吸收。
  故事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没想到彼时南朝萧梁同北朝高齐交好,虽疆场无虞,却在文化上暗中较量。《华林遍略》修成后,有商人将此书运到北方,北齐世宗高湛见后惊叹不已,但又不想在南人面前丢面子,便集中诸多文字高手,用一天一夜将全书抄完,然后把书还给商人,表示我们北朝“不需也”。但此后没有拿得出手的类书,始终是北齐君臣的一个心病。公元572年,在阳休之的建议下,北齐后主高纬让非常熟悉《华林遍略》的祖珽主持编修北朝首部类书《修文殿御览》,共360卷。北宋编纂《太平广记》时就以《修文殿御览》为主要蓝本,部分书目完全承袭,此书的价值可见一斑。
  这些都是跟别人比的,还有跟自己比的,更让人佩服。朱棣登基后一直想编撰一部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诸多门类的百科全书。曾被称为“神童”的解缙主持修书的动作倒挺快,用一年零四个月就拿出了《文献大成》书稿,只是朱棣没有想到,解缙对儒家推崇备至,曲解圣意,在里面夹带私货,把书修成了儒学经典大合集。没过多久朱棣就发现不对,自己心里这道坎始终过不去,于是推倒重来,请姚广孝出山重启修典大事,重新组织庞大的修书班子,请一批通晓典籍的人在全国各地高价采购大量稀缺甚至几乎失传的书籍,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名物等各类奇书,采用“撰、订、校、勘、裁、注、释”七道程序,最终才完成了百科全书式的《永乐大典》。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的经历就更有意思了。他费尽心血,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了《法国革命史》的全部文稿。第一时间,他将这本巨著原稿送给朋友米尔阅读,请其批评指正。可没有想到,过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地跑来告诉他,原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其余部分已被家中女佣当作废纸丢入火炉化为灰烬了。
  卡莱尔非常难过。因为他呕心沥血撰写《法国革命史》时,每写完一章,就把原来的笔记撕得粉碎,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可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卡莱尔重振精神,买了一大摞稿纸,从头再来。他后来说,这一切就像我把作业拿给老师批改时,老师批评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现在我们读到的《法国革命史》,就是卡莱尔重新写过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比较都会成功,赶不上前人的也大有人在。当年曹雪芹的《红楼梦》影响很大,模仿写作的也不少,比如《青楼梦》《红楼圆梦》等都是,但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没有办法跟《红楼梦》相提并论。
  放下是境界,滥比是祸害。在不能完全放下之前,尽可能避免盲目、过度攀比,用好正确比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不偏激,对结果不较真,比较可以让人更好地认清定位,激发动力,保持斗志,哪怕过程艰难,有得有失,仍然会让人越活越清醒,越活越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