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古石城探秘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17日 来源:桂林日报
□唐博承
阳朔山水举世闻名,阳朔古石城古老又美丽,因藏于深山,长期以来像一部难懂的天书,静待着人们去翻阅、解读、探幽。时过境迁,这座神秘的城堡引得不少人不辞山高路远前往观之。
古石城的神秘,首见其位置。
它位于阳朔县葡萄镇杨梅岭村东北的峰丛中,北距桂林城区、南距阳朔县城均在数十公里,长期以来水陆交通十分不便。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秘感。这里拥有全世界最漂亮的喀斯特地貌,奇峰突兀,拔地而起,形态万千,山高林密。《阳朔文史地理辞典》载:“(古石城)以十多座连踵比肩的山峰为天然屏障,山坳处筑石墙,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大型寨堡。建东、南、西、北四门。东门规模最大,位于金仙庙北侧金龙山与白山之间,门洞高3.28米、宽2.92米、深4.62米。”又有资料载:“(古石城)其为形势也。四山环绕约二十里,中间特辟洞天七八里……附近十三村土人于四隅隘口曾建城门,四路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概。”
古石城的神秘,次见其建筑。
古石城及附近几个现存的村庄皆就地取石而建,房屋依山随势,错落有致。来到一座石屋前,仔细察看墙体,均由方整片石层层叠加而筑成,没有使用灰浆等填充物,不知历经多少年风吹雨打仍然坚固,青苔新绿附在石壁上,更增添了一份悠悠古韵。其中一个叫大岩头的地方,有一块约为9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板,不经任何加工,以前当地村民用它当晒谷坪,可谓石器一绝!这里的人因石而存续,石又因人而鲜活,人石和谐共生。闭上眼睛,沉浸在满是石头的世界里,不由得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当时极为有限的生产力条件下,仅凭一双勤劳的手,就能如此脑洞大开地就地取材,建造出井然有序且具规模的城堡。如今繁华褪去,却是古韵满满,一草一木皆入景,一屋一石皆成文。
神秘的古石城到底建于何年,作为何用,有何故事,至今无人知晓。据附近村庄的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阳朔兴坪迁居于此,老祖宗的墓碑上就刻有“明嘉靖由兴坪迁居大冲”的记载,距今有近500年历史,但先祖到此定居时,古石城就早已存在了。老人们说,古石城中有一口古泉,当年四季水量丰沛,水质清甜可口,供给着整个古石城的人畜饮水和农耕灌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古石城范围内因水源匮乏,居民全部外迁,方才造就了如今的“空城残垣”之景。
关于古石城的来历,当地有三种说法:一是秦始皇征服岭南后,为了巩固其统治,调遣各地能工巧匠历经数年建造而成。二是石城建于明朝年间,为桂林靖江王府的后勤仓库,屯军、屯粮的要地。三是石城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为附近山民躲避战乱所建。但以上三种说法,因缺乏文字、实物、历史事件的佐证,都难以成立。而附近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古石城的主人是一位叱咤风云、能征善战的女寨主,与北宋时期广西境内惊动朝野的历史事件——“侬智高反宋”有着密切关联。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官方学者考证,都给古石城增加了神秘的氛围。
站在城中的一处高岗上,望见眼前石屋石墙,芳草萋萋;远处群峰并列、果园片片、村落点点。我想,如果当时建城的工匠或其他人能用文字,在一些石头上刻下古石城哪怕片言片语,也许今天人们能更容易揭开这座古堡的神秘面纱。但历史没有如果,岁月更迭轮回,古石城历经风雨,把时间都凝固在了一块块石头上,只留下神秘的古韵等着一代代人不断探究追寻。这里的人们没有因为石头不语就停下了前进的步伐,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时,人们最终离开了精心修筑的老家,不断开拓新的远方。于是就有了不断延续的历史,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汽车行驶在归途的水泥路上,沿途一派现代新农村风光,一位同行兴致顿起,得一副奇趣对联:
“古石城中城石古,杨梅岭上岭梅扬。”
据同行介绍,这些年来,当地党委政府通过“党建+”,把这片昔日的穷山恶水之地,变成了栽满金橘的金山银山,让老百姓过上了“金灿灿的日子”,也可算是“岭梅扬”了。近年又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而古石城,恰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