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脑血管病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09日 来源:桂林日报
□钟伟(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主要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
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一、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
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病等。
尽管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但是由于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所以减少脑血管病经济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
脑血管病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出生体重、遗传因素。
脑血管病可干预的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饮食和营养、缺乏身体活动。
高血压:
(1)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或24h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识别白大衣高血压或隐性高血压。
(2)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查高血压;如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3)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
(4)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伴糖尿病或蛋白尿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进一步降低至130/80mmHg。65~79岁老年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90mmHg,如能耐受,还应进一步降低至<140/90mmHg。80岁及以上的老人血压一般降至<150/90mmHg。
(5)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使用,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糖尿病:
(1)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做糖耐量试验,及早识别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状态。
(2)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身体活动,必要时口服降糖药或采用胰岛素治疗。推荐一般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为糖化血红蛋白<7.0%。
(3)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40/90mmHg时应开始使用药物降压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低于130/80 mmHg。
血脂异常:
(1)在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包括<20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确诊后应考虑给予他汀治疗;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脑卒中高危人群建议定期(3~6个月)检测血脂。
(2)推荐他汀类药物作为首选药物。
(3)可考虑贝特类药物用于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可能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但同时可能会增加血尿酸水平和痛风发病风险;但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不推荐贝特类和他汀类药物常规联合应用。
(4)可以考虑在给予他汀类药物基础上联合使用依折麦布,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防脑卒中;对于合并糖尿病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可能获益更多。
(5)对于不能耐受他汀治疗或他汀治疗未达标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纤维酸衍生物、烟酸、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但其降低脑卒中风险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预防脑血管病,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应注意,通过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指标控制在正常或适宜的范围内;房颤或有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应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并且应定期到医院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