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解密之——全身麻醉五误区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09日 来源:桂林日报
□丁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麻醉科)
在没有麻醉技术的古代,人们手术时只能采取压迫颈部血管、冷冻、放血、饮酒等方法引起病人昏迷,危险而低效,一个小小的阑尾炎手术就可能要人命。
如今,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在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下,病人可以在一场美梦中做完手术。可以说,麻醉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恐惧。但人们对麻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1:麻醉不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嘛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以最常见的全身麻醉举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会发生如下事情:
①手术输液:护士扎针输液。
②术前评估:麻醉医生连接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面罩吸氧,做出对病人身体状态的综合评估,制定麻醉方案。
③麻醉诱导:麻醉医生会给患者吸入麻醉气体,或者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病人在几分钟之内会由意识清醒→意识消失→呼吸逐渐停止。
④气管插管:麻醉医生会把一根气管导管经患者的口腔插入患者的气管,由麻醉机通过气管导管帮助患者呼吸。这期间病人的呼吸、血压、心率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需严密监测,随时准备处理发生的情况。
⑤麻醉维持:手术期间麻醉医师需要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及患者反应调节麻醉深度,既要维持病人的无痛、无意识,又要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此外,还要用各种措施将病人全身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尽量把手术对患者各个器官的影响降到最低。
⑥麻醉恢复:手术结束后,停用麻醉药,病人意识逐渐恢复,麻醉医师将根据病人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在适当的时机拔除气管导管,并使用一些药物减少不适,在这个阶段,病人的生命体征可能再次发生较大波动,需要严密地监测和治疗来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这就是全身麻醉的过程。
误区2:麻醉药会使人变笨
麻醉分为全身麻醉(没有意识)和局部麻醉(通常意识清醒)。局部麻醉药物作用于局部区域的神经,一般不会入血,更谈不上影响大脑、智商。至于全身麻醉药物,经过100多年的摸索,人们已经基本确定了现有麻醉药物的安全剂量。一般来说,95%以上的麻醉药物会在6小时内经肝、肾、呼吸道排出体外,不会对智商造成影响。少数情况下,部分老年人在接受大手术后,学习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短期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即“术后认知障碍”,这与患者年龄、麻醉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不一定和麻醉药物有关,而且大多很快能够恢复。
误区3:镇痛泵会影响伤口恢复
其实不会。相反地,还会有很多好处。镇痛泵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疼痛,对于改善术后睡眠、饮食、心情大有好处。减轻疼痛的同时,患者敢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利于身体恢复,也减少了因长期卧床引起的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当然,镇痛泵也有一些副作用,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阿片类药物还会有呼吸抑制作用,但这些副作用一般停止输注即可缓解。综合来说,术后使用镇痛泵利大于弊,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度过恢复期。
误区4:麻药会影响哺乳
不论是哪种生产方式、麻醉方式,都不会影响母乳喂养。局部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药物主要集中在注射部位附近的神经,进入母亲血液循环的药物极少,再通过血乳屏障进入母乳中的药物更是微乎其微。即使是全麻,95%以上的麻醉药物也会在6小时内排出体外,而这期间只有极少量的初乳分泌,并不会影响母乳喂养。
误区5:小孩子不可以做全麻手术
目前,以评估麻醉药物对小儿神经发育影响的三个大型临床研究仍在进行当中,但几乎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麻醉会损害儿童的认知能力,其中一个研究的中期结果是全麻和局麻手术的孩子在神经发育方面没有受到影响。家长应当权衡利弊,不能因为不了解疾病而恐惧或拒绝手术,延误治疗,从而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实际上,一般需要手术的疾病,做手术对孩子是利大于弊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专业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