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特别报道

03版:时事·体育

04版:悦读

返回 2025年07月06日

小暑至,夏意浓

桂林日报      2025年07月06日     
  □翟长付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当蝉鸣攀上树梢,热风裹挟着草木气息掠过阳台,日历上的墨迹轻轻一转,便迎来了“小暑至,夏意浓”的时节。记忆里,这个节气总与奶奶手中悠悠摇晃的蒲扇、小河里飞溅的水花,还有井水泡过的瓜果清凉相连,在岁月里酿成一坛绵长的夏日陈酿。
  天气热了,爱人一早就煲一大锅冰糖绿豆汤,清热解暑、止渴生津。办公室的空调已满负荷运转,离开室内,稍微一动就会大汗淋漓,让人真切感受到夏意正浓。
  儿时的夏天,小暑是我们最盼望的时节。这个时候,学校已经放暑假了,家里好吃的也多了起来,父亲扛几袋刚刚收获的新麦,去磨成面粉。面粉可以蒸馒头,可以做包子,还可以擀面条、做煎饼。最消渴的是五分钱一支的棒冰,有豆沙的、奶油的,棒冰的木头柄儿在嘴里含上老半天都舍不得扔掉。
  比起屋里的清凉,屋外的小河才是童年夏日的主场。拿一只小木桶,在河里逮鱼捉虾摸河蚌。嬉戏玩耍,一直泡到太阳西下,大人们喊叫,才推着木桶,游到岸边,带着满满的收获各自回家。
  炎热的夏天,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儿,就是斗蟋蟀。晚上,打着手电筒,循着叫声捉蟋蟀,多数是幼虫,好不容易捉到一只成虫,兴奋得跳起来。第二天一大早,手持放有蟋蟀的小竹筒,来到村口的大槐树下。虽说斗蟋蟀是我们爱玩的游戏,却有不少大人也喜欢围观,大人和我们一起趴在罐子边,眼睛瞪得溜圆,大声呐喊,为蟋蟀加油。
  老槐树上的蝉扯开嗓子“知了、知了”地叫着助威。老人们摇着蒲扇围坐在树荫下,唠着家长里短,一旁斗蟋蟀的热闹、烦躁的蝉鸣丝毫不影响他们聊天。
  蒲扇是夏天纳凉的神器。小暑还没到,奶奶便翻找出放在衣柜顶上的芭蕉扇,拆掉磨损坏的布边,眯着眼睛,用崭新的布条一针一线重新缝好。她不爱待在家里,喜欢搬只小凳子,走到村头大槐树下或老屋后的池塘边,静静摇着扇子,在树荫下纳凉消暑。
  天气热了,地里的活儿不多,路上的行人也很少。连平日里活泼的小狗,也趴在阴凉处,吐出舌头懒洋洋地打盹。鸡窝鸭棚里的家禽都悄无声息,咕咕的鸡鸣、嘎嘎的鸭叫此刻一声都听不到。
  父亲天没亮就背着药水喷雾器去田里治虫,中午回来的时候,带回几只水瓜和香瓜,泡在井水里。冰凉的瓜皮贴着掌心,还带着父亲掌心的汗味。中午饭后,吃了泡得冰凉的瓜,父亲躺在凉席上午睡,我们则拿着木桶去小河里嬉戏玩耍。
  小暑这一天,母亲会把箱底的衣物、鞋子等拿出来晾晒,老家人称之为晒伏。花花绿绿的衣物挂满晾衣绳;两张长凳架起门板,上面铺满鞋帽、围巾和冬衣。老人们常说,小暑晒过的衣物,一整年都不会受潮发霉。
  现如今,我在远离家乡的城市里,每天在空调间里打卡上班,小暑的炎热对我来说,似乎只是日历上的符号。即便这样,脑海里还会浮现奶奶的蒲扇,斗蟋蟀的竹筒,还有馒头、手擀面和煎饼。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小暑至,夏意浓,人们在暑气里调整着生活的节奏,而记忆里的小暑,始终是那把摇着时光的蒲扇,在岁月里不肯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