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八妹:退柑还粮当“粮王”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11日

何八妹和他的“粮王”奖牌。 记者刘健 摄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周晓然 黄荣婷
1999年,永福县苏桥镇良村村民何八妹开始经营饭店,在村里,他算是比较早“离开土地”的人。此后,他辗转从事餐饮、工程等多项事业,积攒下丰厚家产。然而,他仍旧感觉到不踏实。
2017年,何八妹回到家乡,种植了60余亩砂糖桔。4年的种植,让他亏损了20万元。不过,他也机敏地察觉到了转机,在大多数人仍然坚守“果林”的时候,他果断将60多亩砂糖桔林改回农田,并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流转土地,到今年已经实现了农田改造5000多亩,涉及苏桥镇9个村委20多个村屯。而且通过做好“稻+”文章,不断探索着农田经济的多角度发展。
去年,何八妹的2000多亩良田种出了100多万公斤稻米和300多万公斤蔬菜,他也在2024年永福丰收节“种粮大王”评比活动中被选为“粮王”。
3年“造”出5000多亩良田
何八妹,很多人容易在名字上产生误解。
但其实,他不仅干事果断、雷厉风行,而且是村子里较早外出闯荡的人之一。1999年,何八妹离开苏桥农村,到外面开饭店,积累到“第一桶金”。后来,他辗转做了8年工程。在一切都顺风顺水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返乡,种砂糖桔。
“当时以我的判断,砂糖桔还是能赚钱的。再加上在外面漂着,总没有在家乡踏实。”何八妹告诉记者,2017年,他在村里流转了一些土地,种植了60亩砂糖桔。“一共种了4年,陆续投资了50多万元,但收益较差,算下来亏损了20万元。”
收益较差,黄龙病流行,是当时砂糖桔种植户面临的普遍困境。留下果树继续种植,还是放弃这个产业?
简单盘算过后,何八妹选择了“还粮”。
“我自己有60多亩,再流转了村里200多亩,2022年我改造了300亩田。”从砂糖桔产业转型,亩数不减反增,何八妹心里有自己的计划。“当时想得简单,就是觉得什么产业只要做成了规模,都是有钱赚的,哪怕是种水稻。况且,政府还有补贴,这也吸引了我。”
虽然是村民,但毕竟久不务农。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何八妹报名参加了苏桥镇组织的学习参观活动。“学习过后,我心里有了底,当年,在水稻和蔬菜轮种的模式下,我不仅没有继续亏损,还赚了20多万元。”
2023年,何八妹流转了300亩果园,改为良田。2024年,他流转了2000多亩果园,今年更是流转了3000亩,并已经成功改造,准备栽种水稻。
“我流转的土地,之前都是种砂糖桔的。在政府的积极介入下,也不用挨家挨户去签合同,直接在村委就可以了。”何八妹告诉记者,在“还粮”过程中,他全程使用机械,效率很高。“一台机器,每天能处理20亩左右的农田,每天都有四五台机器,能处理100多亩。”
记者在一处路边看到,翻整过的农田正在泡水,准备下一步种植水稻。“现在已经泡了10多天田了,很快就要种水稻了。”何八妹告诉记者,他并不觉得经营这么多农田会有压力,“从政府到村民,大家都开始做这件事了。现在有村民想自己发展,我也无偿分出去了几百亩给他们,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大家把田种好。”
诚然,在苏桥镇,以何八妹为代表的部分村民“还粮”的热情也逐年高涨。
“苏桥镇针对砂糖桔效益下滑、柑橘黄龙病蔓延导致的大量失管果园、病树果园问题,扎实推进耕地‘非粮化’治理工作,全镇建成13个1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有效推动了退柑还粮工作的全面铺开。”苏桥镇党委书记黄克品告诉记者。
在“希望”的田野上
时下,正值土豆收获的季节。
记者在同兴合作社“稻+菜”高效益模式示范基地看到,连片的土豆在田间生长,不时还有村民在田间检查作物生长情况。“你看土豆有那么大个了,很快就能上市。目前了解的,今年价格也还不错。”何八妹告诉记者,除了今年新改造的3000亩农田外,往年的2000多亩田在陆续采收后,也准备栽种水稻。
田是农民的战场,何八妹并不打算“孤军奋战”。
2024年,何八妹的同心合作社聘请了万余人次,光是发工资就高达百万元。“现在,我们合作社在每个村都有一个负责人,然后由他组织本村做工的人,并照料作物生长。负责人的话,工资每个月4000到5000元,工人每天有120元的工资。”何八妹告诉记者。
“像我们去年打下了100多万公斤粮食,还种了300多万公斤蔬菜,其中需要的人力肯定是不少的。每当大家出门一起劳动的时候,就像回到了以前,就觉得农田是一家人的希望。农民种田能有好生活,还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真的让我们自豪。”采访中,记者加上了何八妹的微信,发现他的朋友圈甚至微信名字都和农田有关。
“合作社成立以后,何八妹邀请我们加入。因为我们村里面没有其他工作做,所有的妇女就都参加了这个合作社,年收入增收了10000到12000元。”良村村民何志凤告诉记者。
种田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传统的精神所在。但其实,在科技的加持下,这种印象也不再刻板。
“不要看我扯了5000亩这么大个‘摊子’,其实一点也不艰难。我们在炉村有一块700亩连片的田,除了泡田和收粮食的时候要几十个人工以外,播种、打药、施肥都是无人机一体化操作,甚至我一个人只需要三个小时就能完成打药。”何八妹说,机械解放了劳动力,但并不会对老百姓的收入造成冲击。“首先,还是我们规模化种植,放大了效益。然后,在机械的高效率下,我们的劳动力有更多时间通过别的方式获取效益,而且还是在农田收益不变的前提下。”
在何八妹看来,回乡种粮与外出拼搏本质上都是为了赚钱。但留在家乡,则会让人有一股“责任感”。“我始终认为集体是我们的根,也是希望所在,就像我们改造农田一样,最后都是希望过上农民千百年期待的好日子。”
农田里的“稻+”经济
高效利用有限的农田资源,提升经济效益,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何八妹利用“稻+蔬菜”的种植模式,蔬菜和水稻轮番种植,不仅能让土地得到最大化利用,还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让村民的收入不断档。
同兴合作社“稻+菜”高效益模式示范基地位于永福县苏桥镇河交渡屯。在何家渡片“退柑还粮”示范点内,共涉及何家渡、龙山塘等自然屯,示范点面积960亩,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管理模式,推广“稻稻油、稻稻薯”种植模式,发展冬种马铃薯290亩、油菜600多亩。“我们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冬种,示范点冬种预计每亩能增收2500元,经济效益显著。形成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示范带动效应。”何八妹说。
何八妹的做法也正是苏桥镇大力推广的模式。
记者了解到,2024年,苏桥镇在“退柑还粮”上倾注大量精力,全力推行“稻+菜”高效益模式,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冬种面积达8000亩。
“‘水稻+芥菜’种植模式既保证了粮食安全,又为附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助农增收,可以说是一举多得。”黄克品告诉记者,2024年,苏桥镇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5.89万元、稻谷补贴95.62万元,切实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
黄克品告诉记者,在政府支持以及何八妹等人的努力下,近三年来,苏桥镇先后完成非粮化治理面积近10000亩。同时,苏桥镇还建立起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联农带农模式,组织永福县同兴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桂林永福福寿米业有限公司、桂林典林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产销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产销一体化服务链。
“我想,农田里的文章还有探索的余地。现在我正在计划把农田和文旅联系起来,让城市的游客到田间地头旅游,让他们分享我们丰收的喜悦,并且品尝最新鲜的农产品。”何八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