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综合·时事

04版:悦读

返回 2025年04月06日

欧阳修与促使他重写作文的好友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06日     
  □陈启银

  说起欧阳修的好友,多数人会想起梅尧臣和苏舜钦。其实除了梅、苏以外,还有很多,而尹洙又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
  尹洙,字师鲁,洛阳人,比欧阳修大六岁。在欧阳修入仕西京洛阳初涉古文时,尹洙受先驱者穆修嫡传,作品已享誉四方,曾经是欧阳修学习古文的引路人、竞争者。
  促使欧阳修重写作文的事,发生在公元1032年。当时洛阳新建一座大型驿舍,最高行政长官钱惟演为它题名“双桂楼”。落成那天,钱长官率同僚部属前往剪彩,高朋满座,兴致很高,便要求麾下谢绛、尹洙、欧阳修各写一篇记文,以三日为期。这一下子把三人推到了同题作文的赛场。三人回到家里,冥思苦想。因相互关系较好,成文后先私下交流了一下。谢绛的文章500字,欧阳修的500多字。而尹洙仅用了380字,语言简练,描述清晰,典雅庄重,章法严谨。谢绛与欧阳修自感不如,连忙将自己的文章收起来,商定只上交尹洙的作品。
  约定期限到了,尹洙将文章呈上,谢绛和欧阳修找各种理由不肯交作文。钱惟演很不高兴,说:“你们两个人怎么这么不当回事,我可是早就准备好三石大米作为奖赏的啊!”无奈之下,二人将作文拿出,少不了钱惟演一番评判。年轻好胜的欧阳修不甘心,当天晚上便携带一壶酒到尹洙家,与他通宵切磋。尹洙说:“写作古文最忌讳的是格弱字冗,你二位文格诚高,不足之处在于字冗。”欧阳修心识默记,仔细揣摩,回家就重写了一篇,比尹洙的还少20字,语简法粹,十分精道。尹洙读罢,赞叹不已,逢人便说:“欧九真是一日千里啊!”
  晚年,欧阳修还充满深情地回忆:“昔在洛阳,与余游者,皆一时豪隽之士也。而陈郡谢希深善评文章,河南尹师鲁辨论精博,余每有所作,二人者必伸纸疾读,便得余深意。以示他人,亦或时有所称,皆非余所自得者也。”
  后来,欧阳修与尹洙一直是政治改革与文学革新运动志同道合的战友,连被贬也同根连气,尽管大多数时间天各一方,却始终保持书信往来。两人一直坚守第一次被贬时的约定,无论贬到哪里,都要忠于职守,勤于公务,绝不酗酒放纵,散漫度日。欧阳修对尹洙的为文、为人、为官再熟悉不过。
  公元1045年,尹洙在连遭诬陷被贬及贬所州府的势利小人处处刁难后,于1046年身染重病。因地处偏僻,既无名医也无良药,在范仲淹的帮助下转到邓州,可惜他已病入膏肓,1047年初溘然逝去。欧阳修非常沉痛,受范仲淹之托,撰写了《尹师鲁墓志铭》。此文,他坚持“不虚美,不隐恶”,对人物评价实事求是,而且有意模仿尹洙的简古文风,用精简准确的评语记述尹洙一生的品行大节,写得言简意深。
  彼时,他写的《醉翁亭记》已经名满天下。但欧阳修怎么也没有想到,其用心用情为好友撰写的文章,却遭到好友家属与门生的非难,希望他予以修订,否则不接受。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尹洙以古文名世,而欧阳修写的墓志铭只说了“简而有法”,甚嫌评价不足。其次,尹洙破骈为散,厥功甚伟,文中却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再者,文中没有提到尹洙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倡导地位。说到底,他们认为铭文对尹洙有关古文写作及其历史发展的作用,欧阳修的评价不够。
  果真是这样吗?肯定不是。欧阳修每篇文章写成后,总是习惯“贴之墙壁,坐卧观之”,反复琢磨,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从初稿到定稿,删削改易,往往十不存五,“至有终篇不留一字者”(宋·陈善《扪虱新话·文贵精工》)。哪怕写一二十字的小文章,他也会先打个草稿。何况这篇铭文写的是他的好友,还有德高望重的范仲淹加持,肯定是非常考究的。
  第二年,欧阳修又写《论尹师鲁墓志》一文进行解释:首先,“简而有法”是指善于对素材进行取舍剪裁,“用意特深而语简”,从古至今只有孔子所作的《春秋》才当得起,用以称尹洙之文,分量极重,评价极高,不存在评价不足的问题。其次,单就文体而言,古文固然好,但骈文并非一无是处,破骈为散本身不必要特别揄扬。再者,宋初以来,倡导古文的人很多,尹洙之前已有柳开、穆修等人,所以说“作古文自师鲁始”并不符合事实,在当时亦是部分人的共识。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修见韩退之与孟郊联句,便似孟郊诗;与樊宗师作志,便似樊文。慕其如此,故师鲁之志用意特深而语简;盖为师鲁文简而意深。又思平生作文,惟师鲁一见,展卷疾读,五行俱下,便晓人深处,因谓死者有知必受此文。所以慰吾友尔,岂恤小子辈哉!”他说得有理有据,句句属实,倘若尹洙地下有知,一定会像昔日那样“展卷疾读”,对墓志铭拍案叫好。可尹洙的家属、门生还是不领情。当时托请者范仲淹认为“词意高妙,固可传于来代”,但也觉叙事过于简略,不尽如人意,最后竟又另请韩琦写了一篇墓表文,篇幅超过欧文两三倍。这不能不让欧阳修感到失落。
  此后,尹洙家属与欧阳修的联系变得十分稀少。
  然而,欧阳修并没有因此就对尹洙一家不管不问,相反一直牵挂着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给予一些实际帮助。出知外州时人微言轻,他从自己的俸禄中节省出一部分接济尹家;回到朝廷官职和威望高了,说有了一定分量,就起草了《乞与尹构一官状》,追述尹洙一生忠义刚正的品节与不幸的人生遭遇,请求朝廷赐给尹洙的儿子尹构一份官职,终于解决了尹氏一家的生活难题。
  欧阳修的文章写得好,源于他人品和官德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