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福生:书写“东方神果”科技传奇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06日

▲蓝福生(吉福思供图)
□本报记者 徐莹波
人物档案:蓝福生,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科技部科技专家库专家、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人才小高地技术服务专家库专家、广西科技专家库专家,现任桂林吉福思罗汉果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桂林市大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获评“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广西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奉献奖)”“桂林市第二类高层次人才”“桂林市拔尖人才”等5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等50多项科研项目,累计发表科技论文60多篇;共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25项。2024年获评“广西优秀企业家”。
结缘“神果”
破解产业发展困局
罗汉果被誉为“神仙果”“东方神果”,是桂林特产之一。作为荔浦人,蓝福生早在创业之前,便与罗汉果结下不解之缘。
“外公曾是荔浦当地知名少数民族医生,经常用罗汉果为患者治病,所以我从小就认识罗汉果,也了解了它的神奇功效。”蓝福生说。
蓝福生从小体弱,感冒咳嗽是常事,每当这时外公就会给他喝罗汉果茶。在他的印象中,这种茶喝下去很快就气顺了,而且还甜甜的。
1983年,蓝福生从广西农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工作。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从助理研究员逐步晋升至副所长。在此期间,他先后赴新西兰和法国学习进修,为日后的创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9年,蓝福生在科研工作中了解到,由于长期使用传统的无性繁殖,即扦插的方法培育种植罗汉果植株,罗汉果品种退化和病虫害都十分严重,品种单一化形势严峻,很多品种可能由此衰退,甚至有灭绝的风险。与此同时,部分国家已非常重视罗汉果提取物,甚至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尝试非法获取罗汉果种质资源。
“当时,我已从事科研工作16年,虽然拥有数十项科研成果,但转化率却低得可怜,真正能够转化的成果不超过3项。”蓝福生回忆说。认识到罗汉果产业背后的巨大危机,他辞去了“铁饭碗”,于2001年成立大地生物公司,专门从事罗汉果品种选育和种苗培育。
“传统罗汉果品种仅能在山地种植,第一年不挂果,第二年结5到10个果,第三年才结20多个果,产生经济效益十分缓慢。”蓝福生介绍,其团队培育出罗汉果新品种,并发明了罗汉果组培脱毒苗繁育技术,实现了商业化生产,攻克了罗汉果品种退化和病虫害难题。
该技术培育的罗汉果组培脱毒苗具有不带病源、成活率高、易管理、易结果、抗性好等特点,使罗汉果由原来3年才能丰产转变为当年种植当年丰产,单株产量提高近一倍。更可喜的是,这样的种苗比传统种苗具有更大的区域适应性,使罗汉果种植结束了只能在山地种植的历史,实现了“下山”的创举,在山脚、坡地、旱田上连片规模化种植,提高了罗汉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这也成为罗汉果产业的一次“革命”。
全链开发
叩开国际市场大门
在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蓝福生利用自己留学国外的经历和资源,引进合作伙伴和外资,于2004年创立了吉福思公司,从事罗汉果的全产业链开发。(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