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字经”
桂林日报
2025年04月05日
□聂难
当春风悄然拂过大地,携着丝丝缕缕的清新,清明便在时光的长河中,轻盈地露出面容。于我而言,清明恰似一组韵味悠长的“三字经”,每个字都饱含着岁月的沉淀与情感的交融,娓娓诉说着这个节气独有的故事。
清明,是“忆亲恩”。每逢此际,心底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便如春日野草,肆意生长。儿时,在长辈温暖的怀抱中,听他们讲述家族的过往,那些质朴的言语,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如今,站在墓冢之前,看着墓碑上熟悉的名字,往昔的点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曾记得,爷爷粗糙的大手牵着我走过乡间小路,教我辨认田间的作物;奶奶在昏黄的灯光下,为我缝补衣裳,那专注的神情至今难忘。摆上精心准备的祭品,点燃香烛,袅袅青烟仿若连接阴阳两界的纽带,将我对亲人的感恩与思念,传递到那遥远的地方。在这庄重的祭扫中,我深知,亲人虽已离去,但他们给予的爱与关怀,早已化作我生命中的养分,滋养着我一路前行。
清明,是“踏春行”。清明时节,大自然宛如一位精心梳妆的佳人,尽情展现着她的妩媚与生机。走出家门,踏入那片广袤的天地,便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田野里,嫩绿的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欢快地舞蹈;金黄的油菜花肆意绽放,引得蜜蜂与蝴蝶在花丛中忙碌穿梭。远处的山峦,褪去了冬日的萧瑟,披上了一层翠绿的新衣,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秀丽。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路旁不知名的野花星星点点,红的、粉的、紫的,竞相争艳。耳边,是鸟儿清脆的歌声,它们在枝头欢快地跳跃,为这美好的春光增添了几分灵动。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阳光的温暖,身心都被这春日的美好所浸润,疲惫与烦恼皆被抛之脑后。
清明,是“承民俗”。清明的习俗,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传统文化的宝冠之上。青团,那散发着艾叶清香的绿色团子,承载着人们对春天的眷恋。采摘鲜嫩的艾叶,洗净、焯水,与糯米粉巧妙融合,再包入香甜的馅料,放入蒸笼,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青团便新鲜出炉。咬上一口,软糯的口感与清新的香气在舌尖交织,仿佛将整个春天的味道都珍藏在了口中。放风筝,亦是清明不可或缺的活动。在空旷的草地上,人们手持风筝线,迎着春风奔跑,五彩的风筝如灵动的鸟儿,翱翔于天际。相传,将风筝放飞并剪断丝线,便能带走一年的晦气与病痛。还有那插柳的习俗,折下嫩绿的柳枝,插于门前、屋檐,为家宅增添一份生机与希望,寓意着驱邪避灾。这些习俗,历经岁月的洗礼,代代相传,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清明,是“思古贤”。回溯历史的长河,清明时节,有许多古贤的身影浮现于眼前。介子推,那位忠义之士,为了追随重耳,在艰难困苦中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功成之后,他却选择隐居绵山,拒绝晋文公的封赏。最终,晋文公以火烧山的方式逼他出山,介子推宁死不屈,与母亲一同葬身火海。这份坚守道义、淡泊名利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令人敬仰。还有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们,他们在清明的细雨中,被后人永远铭记。站在纪念碑前,看着那庄严的碑身,心中满是对他们的崇敬与感激。他们用生命铸就的辉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清明,是“悟人生”。在这特殊的节气里,我们于缅怀中思索,在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清明让我们明白,生命如朝露般短暂,却又似春花般绚烂。我们应珍惜每一个当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爱去温暖身边的人。就如同这清明时节,既有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又有对新生万物的赞美。我们要学会在悲痛中坚强,在希望中奋进。传承家族的美德,弘扬古贤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清明,这组意蕴深远的“三字经”,承载着无尽的情感与智慧。它让我们在缅怀中铭记,在踏春中感悟,在传承中前行。在这个清明,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走进这美好的时节,追寻那熠熠生辉的生命之光,让清明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