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关注

04版:县区新闻

05版:健康桂林

06版:时评

07版:时事

08版:时事·体育

返回 2025年03月19日

百岁人生绘就家风长卷:

黄振达的家国担当与责任传承

桂林日报      2025年03月19日     

  盛运秀每天悉心照料黄振达老人。记者刘健 通讯员秦艳涛 摄

  黄振达一直保持着乐观心态。记者刘健 通讯员秦艳涛 摄

  黄振达和部分家人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苏梅芳 秦艳涛 谢敏
  在灵川县大境瑶族乡宁静的山林深处,百岁老人黄振达每天早早醒来。在儿媳妇盛运秀的悉心照料下,他的生活过得十分规律。过去,黄振达立过战功、当过乡长造福一方,他的家庭也曾因为家庭变故成为贫困户。
  生活虽有磨难,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总能挺过去的。正是黄振达的坚韧和乐观,让家人齐心协力走出困境。就如同他在战场上面对强敌时从未退缩一样,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戎马倥偬担家国 归乡奉献铸家风
  “我1924年2月出生,今年已经101岁了。我还记得1942年,我参加了国民革命军新一军。1945年,日本侵略者终于投降了,我选择返回家乡,想平平淡淡过生活。”谈到往事,黄振达老人的语气里满是平静。
  1949年10月,黄振达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军,参加广西剿匪战斗,随部队在玉林博白一带打土匪。“当时的土匪穷凶极恶,一进山就放火烧山。1950年,因剿匪功绩不错,我荣立了二小功1次。”黄振达告诉记者,1953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在著名的金城战役中,他和战友们面对强敌,毫不退缩。
  1955年4月,黄振达带着满身的荣耀退伍回乡。但这位英雄并未因离开战场而停止奉献的脚步。
  回乡的黄振达担任了6年乐育乡(当时行政区划为乡,现为行政村)乡长,在这6年里,他始终心系着村民们的生活。
  当时最大的难处就是路难走。那个年代的道路还是人行道,为数不多的羊肠小道连通着村与村之间的情感沟通和贸易往来。黄振达告诉记者,回到乐育以后,他感到交通不便给瑶乡带来的困境,于是带领乐育村村民拿起锄头、铲子,不畏艰辛,修葺、拓宽通村马路。在他的带领下,瑶山之中逐渐出现了一条条宽敞的山路。
  “我记得其中就有从乐育村的烂木桥到七里横排到笑天狮再到永同村的田厂,另外还有维护岔河的桥等。”黄振达说。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当时老百姓修建的路桥如同一条条希望的纽带,将瑶乡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让村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也为瑶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最佩服我公公的是帮别人看病不要钱,草药都是自己上山挖的,有时为了帮别人看病,半夜出去到天亮才回来。有一次同村的小孩子晕倒了,他奶奶走不动路爬着来找他,他立马起身跑着去看小孩子,用了他的药后就好了。”采访中,黄振达儿媳妇盛运秀还透露了一个“细节”。
  在当时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山里的村民看病显得异常困难。瑶乡四面为山,处处是草药,为了能够帮助山里村民解决看病难问题,黄振达到桂林向学医的兄弟研习草药药理,专攻小儿科、妇科、内科、风湿、疳积、跌打等方面,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他自己上山采集研制草药,免费救治了无数慕名前来访医的病人,在医学领域延续治病救人的使命。
  “我儿子那年才8个月大,一直高烧不退,幸亏请来了黄医生帮忙看诊,吃了半个月他开的草药才退的高烧。后来我儿子16岁结婚的时候都去他家看望他,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他。”黄泥江村民易祖英回忆道。当时常有受到他救治的人钩织鞋子、打粑粑等送给他以表示感谢之情。

  逆境齐心克贫困 坚韧家风绽光芒
  然而,尽管乐观生活,造福乡里,黄振达一家的生活还是发生了“变故”。
  “那几年,我儿子和老伴先后因病去世,患病期间花费了巨额医疗费用,儿媳妇盛运秀当时心理压力很大。”黄振达回忆说,虽然他有老复退军人定额补贴,但是此前儿子看病花了不少钱,家里又缺乏劳动力,经济陷入了困境。
  2015年,黄振达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尽管如此,他并没有主动向政府提出需要经济支持和帮助,而是和家人一起默默努力改变现状。
  “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公公告诉我:生活虽有磨难,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总能挺过去的。他以自己的坚韧和乐观,在困境中坚守着对生活的希望,就如同他在战场上面对强敌时从未退缩一样,他的这种精神也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盛运秀说。
  “当时,我姐姐在外面务工。看着90多岁的爷爷和压力巨大的母亲,我与丈夫商量后决定留下来。我们接手了母亲的5亩柑橘地,再另外发展起西红柿、豆角、辣椒等高山蔬菜产业。”黄振达的小孙女黄丽玲告诉记者。
  在家里,黄振达的儿媳妇盛运秀负责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同时兼顾养猪。黄丽玲夫妻俩不辞辛苦、早出晚归勤奋发展种植产业。
  “当时,种出来的蔬菜都是我们自己运到桂林果蔬批发市场卖。因为从家里去桂林有80余公里路程,为了保证蔬菜新鲜,每日早晨天微亮便要起床采摘。”黄丽玲说,虽然很辛苦,但一家人互相扶持,齐心协力,其乐融融,再加上果蔬丰收的喜悦,让黄振达一家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凭借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毅力,当年他们便靠务工收入及种植高山蔬菜还清欠款,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脱贫。
  如今百岁高龄的黄振达老人身体依旧硬朗。每当有人前来探望,他总是回忆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反复念叨着:“做人就要做好事,做好事才能让人佩服!”
  “这份质朴的信念,不仅是老人自己的原则,也已经成为我们家庭每个人的‘座右铭’。”盛运秀说。

  孝老爱亲守家风 岁岁相伴暖人心
  随着岁月流逝,黄振达年纪渐高,生活上有诸多不便,衣食住行都需要人悉心照料。盛运秀在家照顾年迈的公公,这一照料就是16年。
  每日天不亮,盛运秀就伴着鸡鸣起身,走进自家菜园,精心挑选新鲜蔬菜,为公公准备早餐。考虑到公公牙口不好,她总是把饭菜做得软烂,浓稠的玉米粥、入口即化的蒸南瓜、炖得酥烂的土鸡肉,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她深深的关爱。农忙时节,即便忙得抽不开身,她仍做到了照顾公公吃饭,确保老人饮食规律、作息正常。
  农村居住条件不比城里,但盛运秀凭借自己的双手,将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现在,我的被褥定期晾晒,衣物及时清洗,始终能睡干爽床铺、穿洁净衣裳,很满意。”黄振达说。
  平淡的日子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盛运秀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传承着黄振达老人坚毅、奉献的精神,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这个家经历了那么多事,过了那么多难关。也许我的孙子辈都不会记得那些事,但我希望把那时候我们的精神流传下来,就通过我的行为,为他们‘言传身教’。这也是我从公公那里学来的。”盛运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