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路径探析
桂林日报
2025年03月07日
□陶光均 刘锦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我们要深刻认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独特优势,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本文立足治理重心下移、治理主体激活、治理技术迭代、治理制度重构四个维度,探索构建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多元要素协同共振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
组织体系重构实现治理重心战略性下沉
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首先依赖于组织载体的适应性变革。需要构建“纵向贯通、横向整合、网状覆盖”的立体化组织体系,推动治理资源向基层末梢持续渗透。在纵向维度上,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通过组织链条的延伸实现党的政治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例如北京市推行的“党建协调委员会”机制,有效整合驻区单位党组织力量,破解条块分割难题。在横向维度上,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问题联治、资源联用、服务联动的协同机制。组织重构的本质是通过党的组织网络实现对治理空间的全域渗透,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联结群众、统筹资源、化解矛盾的核心枢纽。
主体赋能的创新激发多元共治内生动力
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在于构建“一核多元”的共治生态。基层党组织需从直接操盘者转型为规则制定者和平台搭建者,通过系统性赋权培育治理共同体。在赋权维度上,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机制,通过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指导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成都市推行的“社区提案制度”证明,当居民被赋予实质性参与渠道时,能有效激活社区治理的“沉默多数”。在赋能维度上,构建“党建+志愿服务”积分管理体系,将治理参与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资本。更为关键的是建立利益协调平台,运用民主恳谈会、社区规划师等制度设计,将碎片化诉求转化为公共议题,促进治理能量的内生转化。
技术治理的融合重塑精准服务供给模式
数字技术革命为破解治理精细化难题提供了全新可能。智慧治理体系建构需遵循“数据驱动—需求识别—精准响应”逻辑闭环。基础层建设应着力打通部门数据壁垒,构建集人口信息、空间数据、服务资源于一体的基层治理数据库。上海市长宁区打造的“社区云”平台,通过归集多个部门的数据实现了治理要素的数字化呈现。在应用层面,开发智能分析系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预判网格事件演变趋势,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治理。更为重要的是建立“线上诉求收集—线下服务跟进”的O2O服务模式,如北京市“接诉即办”机制通过智能分派系统将群众诉求响应速度提升60%。技术赋能的关键在于保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使冰冷的数据算法始终服务于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制度供给的优化保障治理效能持续释放
治理创新的成果固化需要制度体系的强力支撑。应构建包含运行规范、激励约束、容错保障的复合型制度框架。在标准建设方面,制定基层治理权责清单,明确各主体职责边界与服务标准,深圳市出台的《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有效遏制了行政事务向社区的任意转嫁。在动力机制方面,建立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指标纳入干部考评。浙江省推行的“三考三评”制度,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显著提升了考核公信力。在容错保障方面,完善改革试错机制,为基层创新提供制度性保护空间。制度供给的优化方向是从碎片化修补转向系统性建构,形成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制度生态系统。
通过组织重构奠定治理基础框架、主体赋能激活治理动力源泉、技术融合创新治理实践工具、制度优化巩固治理创新成果四维支撑体系,形成环环相扣、相互强化的治理升级路径。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深化,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体系化改革,又需在具体实践中注重四重维度的动态调适与协同共振,最终实现党的领导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持续转化。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本文系桂林医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课题编号:DJYJ-GLMC-2024-00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