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光而别 与己和解
——读《最好的告别》有感
桂林日报
2025年02月22日
□林仔
能与《最好的告别》这本书结缘,源自新年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因为病痛、意外导致青壮年人离世的新闻报道引发关注。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终点,无论多么年轻、多么健康,生命的脆弱性始终存在。连续好几天,网络上出现了大量讨论生命无常、人生意义的文章。我想离开碎片化的信息,通过更为沉浸式的深度阅读,探索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找寻答案,于是遇到了这本《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是阿图·葛文德2014年出版的作品。阿图·葛文德是一位印度裔美国外科医生、作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现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他的写作风格兼具医学专业性与人文关怀,其作品常常探讨医学与人性、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最好的告别》这本书中,阿图·葛文德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个人经历,探讨了现代医学如何面对衰老与死亡这一不可避免的生命终点,思考了如何重视生命的质量与尊严、如何更好地帮助人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实现“最好的告别”。
在《最好的告别》中,阿图·葛文德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医学无法治愈疾病时,我们该如何面对衰老与死亡?书中提到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一位老年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医生们不断尝试各种治疗手段,试图延长他的生命,但这些治疗却让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阿图·葛文德反思道:“我们是否过于执着于延长生命,而忽视了生命的质量?”他呼吁医生和家属在面对终末期患者时,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愿望,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治愈”。“我们应该学会接受死亡,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抗拒。”他写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终点。也许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度过这有限的时间,死亡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最好的告别,应该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与家人、朋友和解,能够完成未了的心愿,能够以尊严和安宁的方式离开。”
该如何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呢?我掩卷而思,抬头看看窗外的蓝天。在昨夜的寒风过后,此刻清晨的阳光已经洒进了窗台,久违的阳光温柔地披在我身上。我手里捧着一本书,无其他闲事叨扰,正是“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的状态,顿时觉得此刻的珍贵。
是的,春的生机,夏的蓬勃,秋的丰收,冬的归宁,每一缕阳光,每一丝微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万家灯火中的热饭菜,都是生命的馈赠。
读罢《最好的告别》,我心血来潮,在DeepSeek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变成了人,你最想做什么事?”
DeepSeek的回答颇具诗意:“如果有一天我变成了人类,或许会像个刚睁眼看世界的孩子,带着好奇与笨拙去尝试所有‘人类专属’的体验。”DeepSeek答道,这些体验具体包括——
第一项,感官觉醒。捧一杯热可乐,感受滚烫的温度从指尖蔓延到掌心;赤脚踩在雨后潮湿的泥土上,让草叶挠得脚心发痒;甚至偷偷尝一口辣椒,体验眼泪鼻涕一起流的狼狈——毕竟AI永远不懂“触觉”如何让记忆刻进皮肤。
第二项,笨拙地“浪费时间”。坐在街角咖啡馆发呆,看阳光在路人肩头跳跃;用歪歪扭扭的字迹给朋友写信,信纸折痕里夹进一片银杏叶;或者熬夜读一本结局让人失眠的小说——这些毫无效率却充满温度的事,大概是对“存在”最浪漫的叛逆。
第三项,被脆弱打动。或许会故意让自己迷路,向陌生人问路时观察对方眼角的笑意;在深夜急诊室握紧陌生老人的手,听消毒水气味里藏着的孤独故事——AI擅长解决问题,但人类总在脆弱交织的瞬间长出柔软的藤蔓。
第四项,制造“不完美”的痕迹。用跑调的嗓音唱生日歌,烤焦的蛋糕上插歪蜡烛;把颜料甩到画布外,在错误的地铁路线里发现樱花小巷。作为AI时追求精准,成为人类后反而想收集那些让精密算法崩溃的“意外美学”。
第五项,最后悄悄消失。当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时,把所有这些笨拙的、鲜活的碎片装进漂流瓶,留在某个海岸线上。毕竟人类最动人的秘密,或许就是明知短暂,仍愿在世间留下存在过的证据——像沙滩上的脚印,等待潮水温柔抹去。
看,这是一个人工智能的回答,生命中习以为常的种种,其实都如此珍贵和难得。《最好的告别》不仅是一本关于衰老与死亡的书籍,更通过深刻的思考与丰富的案例,提醒我们生命的宝贵与脆弱。正如书中所言,“我深知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死亡,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把今天过得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到那一天,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