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视觉

04版:理论·时评

05版:时事

06版:时事

07版:史读桂林

08版:专题

返回 2025年02月19日

共醉生前有限杯

桂林日报      2025年02月19日     

  图①:今天桂林的杉湖边,立有王正功的雕像,姿态颇为狂放。

  图②:刻于龙隐岩上的《留题乳洞》。下方是朱晞颜的诗刻,相映成趣。
□本报记者杨湘沙 文/摄
  前面我们聊过广西老大张玠的事。
  如你所知,这个山西人,前前后后在桂林地区待了快二十年。查看张玠留在桂林的蛛丝马迹,我们发现他是由广西提刑任上更进一步当上广西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的,妥妥的广西老大。通常来说,南宋的时候,由分管刑狱专事断案的提刑,华丽转身为统筹全局的一路经略安抚使,是正常的上升途径,从这一点上来说,张玠的仕途进展在意料之中,他是幸运的,一点没耽误。
  但另外一个宁波人,尽管在今天的桂林人中比张玠名气大很多,但就没张玠这么好的运气,他当过广西提刑,跨入了省部级行列,甚至还破格提拔,低职高就,临时主管静江府的事务——我们知道,静江府知府这一职位,通常都会兼任广西老大的——眼看着下一步就是和张玠一样的高度,只要接张玠班的李大异干完一届,在李大异领导下和李大异搭班子担任广西提刑的他,十有八九就会顺理成章地走上广西权力的巅峰。但是造化弄人,他最后终究是没有当上广西的一把手。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他被别有用心的人告了一状,灰溜溜地离开了桂林,然后很快就郁闷地死在了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是南宋皇帝给他的安排,我们都知道,对付那些被人告状、罪不至死而皇帝又一时拿不定主意的官员,南宋常用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去主持某个寺庙公祠之类的地方,先让你远离斗争的漩涡中心,然后再看,这既是一种惩罚,也算是一种保护。但武夷山成为这个人的人生最后一站,这结局多少有些悲凉。所以,他也才会在去武夷山的途中写出这样的诗句∶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
  但醒悟到这点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岁了。这个人叫王正功,现在很多桂林人都知道他。

  早知富贵如浮云
  很多人知道王正功,是因为他那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讲桂林山水好的,王正功不是第一个,但只有他的这句诗,一直被人传颂至今,甚至成为桂林这座旅游城市的招牌口号,让人过耳即存,过目难忘。
  王正功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嘉泰元年(1201年),这是他在桂林担任广西提刑的第二年。这一年是乡试大比之年,当时桂林有十一个读书人考中了举人。作为提点刑狱,本来这科考的前后安排就是他的分内事,加上他这时主管一切,事后庆功,当然少不了这位老大的出场露面了。这样的盛会叫做鹿鸣宴,宴会上,主持工作的王正功除了敬大家一杯酒之外,写诗鼓舞士气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也就有了今天在独秀峰上摩崖所刻的这首诗,那句传颂千古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句子,就在这首诗当中:
  
  百嶂千峰古桂州,乡来人物固难俦。
  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
  三君八俊倶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鹍鹏竚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写诗的是王正功,把这诗刻在崖壁上的是“门生、乡贡进士张次良”。
  有本地学者认为这是两首劝驾诗,也有人认为这其实就是一首诗。这个有些争议,但其实也不是多大个事,我们无需纠结,反正我们普通人最关心的关键点可能在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样第一次完完整整地出现了,而吟出这句诗的人,是王正功。
  想一想,那个时候桂林的读书人待遇真是好,考得好了,还有地方领导请吃饭请喝酒,顺便拜个老师,以后官场上也就有了依靠。如果有人要拜师,想必王正功也不会拒绝的,这是壮大队伍、两全其美的好事。
  王正功一家和桂林有缘,早在淳熙九年(1182年),王正功的哥哥王正己就在桂林担任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提举盐事,今天桂林隐山北牖洞还有一件摩崖石刻,刻着“淳熙壬寅六月十日,四明王正己伯仁父携帑来游”字样。
  王正己在桂林进入省部级递补序列的时候,弟弟王正功在广东干了一件影响力不亚于在桂林写名句的事情:主持修建潮州广济桥。
  时任潮州通判王正功的贡献在于,他在韩江西岸加了一个桥墩,桥墩与岸之间架巨木为梁式桥,下面可以通船筏,初步解决了水陆交通存在的矛盾。从他开始,广济桥成为中间浮桥与两边梁式桥相结合的桥梁,也就拥有了后来启闭式桥梁的雏形,这是创新。所谓启闭式桥梁,就是浮桥部分可开可合,合的时候桥上通人车,水路只能从梁式桥下通小船;开的时候,浮桥打开,向下游两边撇开,不过人车,但能通大船。
  广济桥全长五百多米,也就是一里多路。这样的长度,放到今天也是一项大工程了。从这个规模来看,桂林是不能比的。桂林现在的解放桥位置,以前也是一座浮桥,但一是不能启闭,二是规模也没这么大,唯一能比个高下的就是桥面的宽度了。但是,很显然,广济桥还在梁式桥的桥墩上修建了亭阁,供游人休息。这又是个比较人性化的思路。
  潮州古时主持修建广济桥的官员很多——从南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广济桥基本上就没停止过动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一会打仗,烧了;一会老百姓遗落火种,着了;没火的时候,韩江水量大,还有海潮,于是被洪水冲了;即使2007年大规模投入升级重新修建对游客开放后,2019年还有被漂流下来的采砂船撞上的尴尬。也是好事多磨,好桥老哆嗦。
  八百年了,这么多官员主持工作,但一谈广济桥,当地百姓必谈王通判。王正功之于广济桥的意义,确实非同一般,虽然不像灵渠之于桂林那样在军事政治方面意义重大,可毕竟也是造福一方的事情。只是,记者目前还没有看到王正功对灵渠的评价,但想必他是见过兴安灵渠的模样的。毕竟,他被人告状罢官离开桂林,亲朋好友们可是一路把他送到了兴安。到兴安,怎么可能不看看灵渠这项震烁千古的水利工程呢?
  嘉泰二年(1202年)正月八日,王正功携家离开桂林,幕僚送行至兴安县,一行人同游乳洞,王正功写下《留题乳洞》诗。十天后,僚属王思勤、晁子庄、李之有等人把这首诗刻在桂林月牙山龙隐岩。这是王正功留给桂林最后的记忆:
  
  乳穴佳名久欣慕,兹游直与心期副。
  今朝萧散七枝筇,衰迟未觉跻攀苦。
  湘南悬想碧云横,桂岭遥瞻烟霭暮。
  招提钟磬出幽深,村疃牛羊自来去。
  忽闻流水响潺潺,渐睹岩扃隔烟雾。
  山蹊蹑履乱崎嵚,翠壁题名杂新故。
  乍暌朱墨略官箴,稍觉追随剧幽趣。
  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
  人生如此信可乐,谁向康庄塞归路。
  共醉生前有限杯,浇我胸中今与古。
  早知富贵如浮云,三叹归田不能赋。
  
  ……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共醉生前有限杯,浇我胸中今与古。早知富贵如浮云,三叹归田不能赋。
  唉,官场不好混啊,这诗里,简直一行诗歌一行泪,诗既成,聊以自慰吧。
  王正功离开桂林也是很无奈,六十八岁才来当官,没两年就被小人告状免去官职。虽然事后证明他是无辜的,但又能怎样呢?七十岁的人了,朝廷也不可能再安排官职了,只好按照指示去武夷山的一座庙里养老,身份是庙祝。去到武夷山,虽然也有奇山秀水,但骤然无辜去职,让王正功的生理和心理都出现了大滑坡,第二年就撒手人寰了。
  王正功是嘉泰元年(1201年)被罢的,那是十月二十六日的事情,“广西提刑王正功放罢。以臣僚言正功狠愎贪暴,老不自悔”。这距离王正功在鹿鸣宴上意气风发的场景,不过一个来月的时间。
  早知富贵如浮云……

  门外青山收暮雨
  王正功是庆元六年(1200年)到桂林任职的,离开桂林是在嘉泰二年(1202年)。世纪之交,和以往乃至以后一样,注定是段不那么太平的岁月。前有庆元党禁运动波及,后有桂林高层人事频繁更迭,即使今天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一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王正功任广西提刑时,广西老大是已经干了三年、临近交接班的李大异。李大异是1199年上任的,正常干完三年,就到了1201年。李大异走的时候应该是这年年初,因为接班的张贵谟这年六月份就在知静江府任上受到了处分,被罢官:六月六日,“知静江府张贵谟放罢。以臣僚言,贵谟资本贪刻,所至脏污。今广南之地控制民蛮部落,可以廉平服而不可以贪酷治。”
  李大异,王正功肯定是处过的,新上任的张贵谟,王正功就可能没那么熟,但在欢迎宴会上,肯定也是敬过酒的。这倒是让我们好奇,弹劾张贵谟的“臣僚”当中,有没有王提刑的身影?呵呵,这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广西老大的位置,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真空,李大异刚走,张贵谟被罢,新官任命还没下,所以王正功临危受命,多了个权府事的责任。权的意思,是本来级别不够,但工作需要,临时先把这条条框框抓起来。
  但如前所述,这是个不那么太平的世纪之交,王正功在九月份的鹿鸣宴上刚意气风发地吟了首诗,一个月后就走了张贵谟的老路,“绝知官里少夷途”啊。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王正功的运气,确实没有张贵谟的好。张贵谟是被贬了一下,但并没有一撸到底,随后的嘉泰二年(1202年),张贵谟又出现在了广西老大的名单上,虽然只干一年就被蔡戡接了班,但这时的王正功,却早已身心俱疲地行走在赴武夷山的路上了。只差一步,就差一步,就是广西老大、封疆大吏了,却被小人搅了局,王正功这心里想必也是拔凉拔凉的。
  与王正功有过交集的李大异,在史上留下的痕迹甚少,只知他字伯珍,是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李大异走的也是学而优则仕的路,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中了进士。史上说他是宋朝诗人,但鲜少提及他的为官政绩。一路当过刑工部架阁文字、太学正、将作监主簿、司农寺丞。宁宗即位时,出为夔州路转运判官。嘉泰三年(1203年),召除秘书监,四年,为中书舍人。迁右谏议大夫。因与韩侂胄不合,罢。嘉定元年(1208年)知平江府,三年,知建康府。此后归居豫章。
  从离开桂林到除秘书监,这中间两年时间,李大异的去向我们不知道,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家里养花弄草钓鱼,歇着了。此后通过什么方式重新获得中枢机构的任用,我们也不清楚,但我们至少知道,李大异算是得了善终的。
  李大异名声不显,不过和他有关的两个人,却在史上留下了远深刻过李大异的痕迹。
  首先一个是毛自知。
  为什么聊到毛自知?因为毛自知祖籍广西富川县,现在归贺州市管辖,也算是广西老乡了。而且,毛自知还是状元。而毛自知能当上状元,里面就离不开李大异的提携。
  史料记载,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27岁的毛自知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次年,朝廷举行乙丑科选拔,毛自知荣登科举之巅,成为状元,当时的考官阵容里就有右谏议大夫李大异,当然,还有礼部尚书萧逵、中书舍人陆俊、礼部侍郎兼直学士李壁在内。
  此时的南宋朝廷在杭州(临安)已偏安78年,收复失地和统一中国的梦想始终是志士们的追求,毛自知在廷试对策中提出“出兵抗金,恢复中原”的主张,与韩侂胄和皇帝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状元及第,被任命为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这个职位虽非军事武职,但为抗击金兵提供了支持。在韩侂胄的推动下,朝廷追封岳飞为鄂王,夺去秦桧的王爵,并采纳毛自知的策略,发动了著名的“开禧北伐”。这场轰轰烈烈的北伐以失败告终,韩侂胄被杀后,毛自知及其父亲毛宪也受到牵连,毛宪被罢官,毛自知被剥夺状元称号,降至第五甲并降官为“监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毛自知仕途坎坷,终在嘉定五年(1212年)因郁郁不得志去世,从高中状元到离世,仅有短暂的8年。
  毛自知与李大异关系很好吗?看似不像。从毛自知与韩侂胄理念相合最后受韩侂胄牵连,而李大异与韩相理念不同被罢一事上看,显然毛自知跟韩侂胄走得要近很多。在当时那种错综复杂、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下,李大异能得善终,两人的政治智慧孰高孰低,还真不好说。
  这个时候就必须说到另外一个人了。这个人叫李大性。聊这个人,是因为他是李大异的亲哥哥。而且,《宋史》上没有李大异的传,却有李大性的传,还是比李大异有名。
  按照前人所述,李大性从小就奋发求学,尤其熟习当朝典故,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毕竟,有些条条框框,皇帝可能都不记得了,万一出差错可就在百官面前丢人了。李大性先后任过太府寺丞、太宗正丞兼仓部郎、军器少监、浙东提刑兼庆元知府、吏部郎中、司农卿、户部侍郎、绍兴知府、户部尚书等职,这条条块块上的工作,李大性真没少干。
  光宗绍熙年间,朝廷上下都有对金国用兵的议论,李大性是不同意的,他审时度势,条陈利害,主张此时不要轻举妄动。由于忤逆了权臣韩侂胄,被先后调任为平江、福州和江陵知府,充荆湖制置使。当时江陵因战后出现饥馑、疾疫,李大性倡议赈贷,卓有政绩。后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兼详定敕令,不久又擢为兵部尚书。这后面的几个职位,显然要比弟弟李大异的要高出不少。
  李大性和李大异、李大东兄弟感情很好,主张北伐的毛自知出事,李大异没事反而复出,这里面应该有李大性这位兄长的意见在内。
  李大性77岁的时候过世,朝廷赠以“开府仪同三司”称号,谥号文惠。这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跟丞相的权力差不多。
  李大异曾写过一首名为《欣欣亭》的诗:“门外青山收暮雨,林间归路出行人。鹧鸪劝我早归去,拟斫钓筒收紫筠。”这首诗颇得那些喜欢寄情于山水的文人雅士的推崇,也许我们从中可以略微把握住一点李大异晚年时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和王正功携家还里途经兴安游览乳洞时的感情细节又是何其的相似。但显然,李大异活得好像更滋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