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守护,龙脊壮寨“好堂妹”诠释至爱亲情
桂林日报
2025年02月12日

▲韦美月和丈夫石珍新给堂兄整理衣帽准备合影。 李忠波 摄
(上接第一版)
悉心呵护,二十一载不离不弃
照顾三个堂兄,其中的艰难超乎常人想象。他们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每天天一亮就四处乱跑。老大偶尔喜欢抱着书本翻看,还算比较让人省心;老二热衷于上山砍柴玩耍,完全没有时间观念,常常让韦美月焦急地四处寻找;而老三最为调皮好动。
三个堂兄生活几乎完全不能自理。有一次,韦美月因为太忙,早上给堂兄们拿了几斤米让他们自己做饭。等她忙完回来,却发现堂兄们把米全煮了,这让她既无奈又觉得好笑。“从那以后,我要是没空做饭,就按每餐的量给他们拿米,让他们慢慢学着煮。”在韦美月的耐心教导下,堂兄们逐渐学会了煮简单的饭菜。
最初,村里有人说韦美月是图堂兄家的房子和林地,她感到十分委屈。但在村干部和丈夫的鼓励下,韦美月还是一如既往地照顾着三个堂兄和伯母。
有一次,老二进山玩耍时左手不幸被蛇咬伤。“看到老二被蛇咬伤手肿起好大,我和老公赶忙带着他去找村里懂蛇药的村民,好不容易才把命保住。”韦美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眶瞬间湿润,声音也微微颤抖。在接下来的4个月里,老二全身长满了红疹,韦美月每天都精心为他擦药。老二的手肿得厉害,伤口还腐烂了,房间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气味,但韦美月从未有过一丝嫌弃。在她和丈夫的悉心照料下,老二终于顽强地挺了过来,但左手食指没有了。
除了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韦美月还格外注重堂兄们的个人卫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帮堂兄们洗澡,还给他们剪头发、剪指甲。
石珍新常年在外务工,即便工作再辛苦,只要一回到家,他就会主动接过照顾堂兄的责任。“我老婆太不容易了,我能做的就是多帮她分担一些。”夫妻二人相互扶持,共同守护着这个特殊而温暖的家。
2012年,伯母撒手西去,将三位智障堂兄托付给韦美月。再后来,韦美月的母亲和二堂哥也相继离世。
如今,60岁的韦美月仍日复一日地悉心照料着堂兄们。剩下的两个堂兄,一个69岁,另一个也已60岁。石珍新感慨地说:“2024年我还在外面打零工挣钱。年纪大了,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以后就打算在家和老婆一起照顾堂兄。”
家风传承,爱与责任温暖乡邻
韦美月深知,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子女传递着善良、责任和担当的家风。她常常对儿子韦祖鹏说:“只要我身体还行,就会一直照顾伯伯们。要是有一天我照顾不了了,你一定要接好这个班。”
韦美月的女儿远嫁海南,儿子结婚后也和妻子在外打工。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韦祖鹏成长为一个懂得关爱他人、孝顺长辈的好青年。“从小看着爸妈照顾伯伯们,我深受触动。以后我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照顾伯伯们到老。”韦祖鹏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
韦美月的坚持和付出不仅温暖了家人的心,也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整个壮寨。起初,村民们对她的行为或许还有些疑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看到了她的真心与付出,敬佩和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她是个心地善良的人,这些年来毫无怨言地照顾堂兄一家人,我们打心底里佩服她。”马海村村民王玉梅由衷地说。
马海村委会副主任蒙艳参也称赞说:“这二十多年来,不管风吹雨打,她都把这几兄弟照顾得无微不至。夫妻二人都为这个家默默付出,毫无怨言。”在韦美月的影响下,村里敬老爱幼的风气愈发浓厚,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村里办酒席时,村民会主动送些好菜给韦美月的堂兄们;有的村民自己不穿了的衣服鞋子,也会送来给他们穿。老三有一次肩上长了个瘤,村里人不仅送来了草药,还指点韦美月如何采药制药。
2017年,韦美月照顾堂兄的事迹经桂林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在2017“广西公民楷模新闻人物”评选中,她获得了“新闻人物奖”。她先后还获得了龙胜各族自治县“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最美村民、桂林市十星级文明户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荣誉,韦美月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多亏了政府、村里的人和亲戚朋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很难坚持下来。”
韦美月夫妇用二十一年的坚守,诠释了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