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攻坚克难,他是反诈战线的“排头兵”
——访桂林市公安局新型网络犯罪侦查支队副支队长罗飞翔
桂林日报
2025年01月08日

罗飞翔(左)正在进行案情研判。 梁汗青 摄
□本报记者陈静 通讯员吴建林
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与时间赛跑,与数据较量,打破电信网络诈骗“迷魂阵”,只为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
在案件侦破一线,他刻苦钻研业务本领,一案一案学,一仗一仗打,点滴积累只为关键时刻学以致用。
今天,面对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新型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的形势,他始终坚信:“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任何犯罪都会有漏洞,只要我这张网撒得足够严密,就不会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可以逃脱。”他就是桂林市公安局新型网络犯罪侦查支队副支队长罗飞翔。
研判深挖 他跟网络犯罪“较劲到底”
“有市民被诈骗322万元,立即研判!”那是发生在2023年的一起电诈案件,被骗总金额1000余万元。鉴于案情重大,桂林市公安局立即成立专案工作组,罗飞翔担任双流研判组组长。
想在茫茫“网”海中捕捉到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并不容易。罗飞翔组织小组成员从案件资金流、信息流迅速入手,结合资金分析工具,建立“资金精细化快速追踪”模型,对涉案资金开展全量止付、冻结工作,共冻结账户134个。罗飞翔凭借多年对资金流的分析经验,发现有大额涉案资金转入某公司。罗飞翔迅速对接该公司,第一时间对涉案的资金账户进行管控,为受害人单笔最大挽回75万元损失,目前该案件已为受害人挽回360.54万元损失。
“侦破电诈案件就像一场‘猫鼠游戏’,对方将违法犯罪的关键证据‘藏’在网络里,我们就通过网络去找、去挖、去摸清楚。”凭借多年的办案经验,罗飞翔对案件进行研判并精准捕捉,挖出潜藏在数据背后的犯罪信息,为一线办案提供“精确指导”。他利用相关技术手段,顺藤摸瓜抓获广西境内涉诈固话窝点4名嫌疑人,并从分析嫌疑人日常生活使用网络的习惯入手,协调多个互联网公司,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关联关系模型,成功锁定多名境外涉诈窝点嫌疑人的身份及窝点位置。目前已抓获相关人员113人,该案件为2023年全国电诈类案件中单案抓捕人数最多的案件。
2023年12月,市公安局通过对涉诈重点人员摸排了解到国外某园区存在一个诈骗公司,罗飞翔和市公安局反诈团队通过对该线索开展人员和关联信息研判,发现该园区有大量中国籍犯罪嫌疑人。桂林市公安局立刻成立专案组,根据所掌握的线索情况开展专案侦办。由于前期研判工作的细致和准确,专案组迅速抓获国外涉诈窝点回流人员90人。
从警十年来,罗飞翔始终战斗在电信网络诈骗研判、打击、治理工作一线,先后参与侦破多起部督重大诈骗案。
“每次得知案件侦破、嫌疑人落网的消息,紧绷了几个月的神经才松了下来。”罗飞翔说,研判案件、深挖线索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作为办案人员投入其中的细心和耐心常人无法想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海量的数据中找到能够破案的关键线索。
创新钻研 他誓守群众财产
《全球虚拟币犯罪态势与打击》《大数据情报分析师》……在罗飞翔的办公桌上,堆放着许多研究网络犯罪的书籍。
在同事眼中,罗飞翔爱钻研,尤其喜欢研究网络犯罪的新方式、新手段。“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罗飞翔看来,电信网络诈骗最令人痛恨之处就是经济损失巨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受害人往往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老百姓,而犯罪分子骗取的也是这些老百姓的血汗钱,最大限度地挽回群众损失是我作为一名人民警察的基本责任”。
在工作中,罗飞翔积极创新,利用技术手段创建涉诈洗钱打击模型,该模型在桂林本地测试实战效果良好,查获一批本地涉诈洗钱嫌疑人。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呈现专业化、产业化趋势,犯罪手段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犯罪分子藏得更深、躲得更远,令人防不胜防。”罗飞翔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等案件来了才开始根据案件找线索,而是要从打个案转变为打类案,全力以赴‘跑’在电诈犯罪前面。”
在办案的间隙,罗飞翔勤钻研业务知识,研究各类电诈案件侦办方法,不断提升研判水平、精湛打击技巧,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侦查破案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新技巧、新方法。在侦办去年某专案过程中,罗飞翔积极研究固话voip犯罪特点,研制反制手段,创建的“预警反制系统”推送全国voip反诈预警数据10万余条,有效保护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作为新型网络犯罪侦查支队副支队长,罗飞翔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带领队伍在工作中攻坚克难。他所分管的大队主要工作是“两卡”治理和案件研判打击,罗飞翔既是“指导员”又是“操作员”,带领大队同事圆满完成了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分管全市的反诈绩效工作连续三年位于全区第一。
“我从警10年,党龄9年,这是我的荣耀。”在罗飞翔看来,党员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人民警察为人民,这两重身份将他与人民群众紧紧“绑定”在一起。“守护好老百姓‘钱袋子’里的每一分钱,守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对党徽和警徽的郑重承诺。”罗飞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