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专题

03版:时事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12月29日

桂林把文旅高质量发展之路走稳走实

桂林日报      2024年12月29日     
  □本报记者 李思静
  不久前,桂林带着山水文化和富饶物产,在“冰雪之城”哈尔滨完成了一次惊艳亮相:中央大街上,马迭尔音乐阳台传来“刘三姐”婉转动听的歌声,吸引了众多当地市民游客驻足欣赏;在当地多所高校,用砂糖橘和临桂马蹄制作的冰糖葫芦,让学生们大呼好吃过瘾;此外,桂林米粉、恭城油茶、桂花糕、平乐冰柿等美食特产展销活动,更是让当地群众有感而发:我想去桂林。
  回眸这一年,无论是山水美景、历史文化,还是美食休闲、文旅活动,来自各地游客的一个个“我想去桂林”的念头和行动,让桂林的活力与魅力迎来“双提升”。数据最有说服力,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桂林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超1.2亿人次,同比增长13.00%,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500亿元,同比增长12.92%,桂林文旅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扎实。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
  为山水旅游注入文化灵魂

  “漓江渔火”是阳朔八大美景之一,勤劳的渔民、星星点点的渔火、展翅的鸬鹚和朦胧的山水,构成了一幅浪漫的中国山水画。12月,阳朔县第二十四届漓江渔火节盛大开幕,打铁花、侗族大歌、阳朔鸬鹚捕鱼习俗等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展示展演、美食品鉴等活动,让大家共享漓江渔火浪漫,同聚阳朔非遗狂欢。此外,在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举行金龙巡游、凤凰和鸣等表演,以“龙凤呈祥”的画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式浪漫。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为甲天下的山水风光植入文化内涵,把桂林打造成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今年来,全市各地都开展了积极尝试:
  4月,龙胜各族自治县第十届龙脊梯田国际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一系列民族文化表演、非遗展示、趣味竞赛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业余生活,更是满足了无数喜欢户外运动或民族风情、特色美味的游客的兴趣,让他们深入参与龙胜特色文化生活中,感受龙胜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各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近来关注度越来越高的恭城月柿,不仅早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当地还依托特色产业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其中以红岩村为典型代表,打造专属的农业旅游路线,打响了恭城月柿主题品牌乡村休闲游。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11月,恭城接待游客超528.55万人次,创造旅游经济收入超53.8亿元。

  “新”字引领业态升级
  创意“游”法引爆游客口碑

  回顾今年网络热梗,被外国友人带火的“City不City”必有一席之地。今年以来,随着我国在签证互免、单方面免签政策上的扩容举措,桂林的大街小巷迎来了越来越多“最熟悉”的外国面孔。就在11月,甘蔗收获的季节,一群外国游客在阳朔体验采收黑皮果蔗乐趣的视频意外走红网络,画面中,他们兴奋的身影让不少网友“打开了脑洞”,网友们在评论区留言,建议后续再推出割稻谷、摘砂糖橘、打油茶等特色旅游体验,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不一样的农耕文化,品尝桂林特色风味。
  持续放宽优化的过境免签政策,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一款优质“旅游产品”,而依托这一优惠政策,桂林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去年端午期间,广东佛山叠滘的“龙船漂移”火出了圈;今年,网友们的视线被全州县的“跳龙头”特技所吸引——在当地的龙舟赛上,指挥者在龙头处有节奏地跳起,指挥划船队员步调一致挥桨前进,场面气势十足,引得网友们直呼“超燃”“超嗨”。而对于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的游客们来说,梳秧节里,插秧、摸鱼、捉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本地人一起赤脚在泥里撒欢。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桂林本地旅游从业者还透露,他所在的旅行社将在明年推出针对外国游客的本地民俗深度体验旅游产品:“像打油茶、赶圩这些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活动体验,这对外国游客了解桂林、了解中国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文化活动持续惠民
  添彩群众美好生活

  10月,2024桂林艺术节盛大开幕,这也是桂林艺术节行至第三年交出的一份对戏剧、对城市、对人民的答卷。在艺术节开幕以及更早之前,桂林城就已经洋溢在一片热闹的氛围中,街道、景点、路口等处竖立的巨大演出安排表,让桂林人为之兴奋,也让各地游客收获旅途的意外之喜。9天的艺术节时间里,来自6个国家的18部中外名剧,在室内剧场、山剧场、树剧场、洞剧场、帐篷剧场徐徐展开,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艺盛宴。据统计,截至11月3日14时,2024桂林艺术节总曝光量已经突破21亿次,大幅超越上届。
  如今,为一场演出,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奔赴一座城。今年来,桂林强化文化引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演艺活动,实现山水与艺术的双向赋能,为市民游客塑造“山水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