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下景色新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之资源篇
桂林日报
2024年12月07日
□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苏时榕 记者李家健
“我现在脚下的石板是不是当年红军战士走过的?”
日前,记者行走在资源县中峰镇油榨坪,情不自禁地联想。
90年前,中央红军在资源县紧急转向,朝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方向前进。
硝烟散尽,丰碑不倒。留存下来的红色历史故事和伟大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这里的人民奋力拼搏,创造幸福生活。
一
资源县地处越城岭山脉腹地老山界脚下。
1934年12月初,中央红军长征突破湘江后,进入资源县境内,在中峰镇召开中革军委临时会议,决定改变原定行军路线,经龙胜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开敌人新的封锁线,以免遭受更大损失。
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来,资源县建成了血战湘江长征历史步道,完成粟传谅故居、红军井、土地庙、红军岩等6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粟传谅铁匠铺的修缮工作。
同时,油榨坪公堂周边环境得到整治,大庄田村龙溪屯节点新建讲解平台,长达1公里的红色文化长廊依河而建。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资源段建设以中峰镇油榨坪为核心。”资源县党史研究室主任蒋绍荣介绍,该县将中峰镇油榨坪公堂、粟传谅故居、粟氏宗祠、红军井、土地庙、红军岩和龙溪庵堂7个文物点位贯穿起来、连片开发,系统讲好红军长征过资源的红色故事。
二
走进资源县中峰镇,沿途可见“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等标语,红军岩、红军井、粟传谅故居、中革军委临时会议旧址……一处处红色遗址遗迹,一座座主题鲜明的雕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革命题材墙绘,浓浓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晨曦照在大庄田村龙溪屯古朴的粟传谅故居。粟传谅曾孙粟厚德早早在门前等候。
“这组雕像再现了红军班长朱镇中在被铁匠粟传谅救助养伤期间,力所能及地回报救命之恩,协助打铁的劳动场景。”粟厚德向前来研学的游客,详细讲述“粟铁匠”与“红军班长”之间的感人故事,声情并茂传播红色文化。
“1955年,朱镇中联系上了粟传谅。1956年,粟传谅受邀到南京朱镇中家中做客;1962年、1982年、1986年,朱镇中三次到龙溪屯看望……直到现在,两家后辈常保持联系,像亲戚一样往来。”粟厚德告诉记者,2008年11月,朱镇中的小女儿来到龙溪屯看望他们一家;2019年清明,朱镇中的大女儿、儿子来给粟传谅扫墓。
育苗先育根,育人先育心。在距离粟传谅故居仅2公里的地方,中峰镇红军小学坐落在此。
“我们每年都会在各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校长刘忠勇介绍,在该校“历史的印记”红色文化陈列馆内,学生们手工制作的草鞋、蓑衣、斗笠等物品,表达了对红军的敬仰,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学史增信,一个个红色故事让理想信念在同学们的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三
近年来,资源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做好“红色+”文章,加快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走进中峰镇抱财丘屯,路旁可以看到连片的红提田,青瓦白墙的民房与田园风光和休闲廊道浑然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每户居民都种了3—5亩红提,每年有上万元的纯收入。”中峰镇镇长曾懿告诉记者,“现在,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我们还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结合的新发展路子。”
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中峰镇将粟传谅故居、红军岩、红军井等多处红色景点通过连心桥、红军长征体验步道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不少人来此开展红色研学。
抱财丘屯抓住机会,先是完成污水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随后又开起咖啡露营基地、农家乐等,丰富了游客体验。(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