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关注

04版:教育

05版:理论·时评

06版:时事

07版:时事

08版:桂林故事

返回 2024年12月05日

一往无前夺胜利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之兴安篇

桂林日报      2024年12月05日     
  (上接第一版)从胜利广场一路走到“红军堂”,沿路可以看到12块石碑,其中7块刻着指挥部当年在“红军堂”发出的电文,5块刻着红军在界首渡江的大事记。它们和“红军堂”上的弹痕一起,生动、直观地讲述着红色历史。
  老山界下,华江瑶族乡千家寺红军标语楼上,保护完整的“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有田分”等20多条标语,是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最好见证。兴安县对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加固保护,在旁边建成长征文化广场,修筑红星长廊,方便广大游客和群众活动。红军标语楼两侧附近,彩色墙绘生动再现红军经过千家寺村的情景。
  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的古道,均设立了鲜明标识。从千家寺红军标语楼、衡州会馆、龙塘寨到老山界,标识鲜明,红色氛围浓厚。

  
  长征红色文化如何传承?
  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感,兴安境内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诵读长征诗词、轻抚纪念碑墙、冒着“烽烟”护送“伤员”、扛着门板搭建浮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红色研学体验课动静结合,大受欢迎。
  “内容差异化,覆盖人群更加广泛。”研学机构负责人严国平说,参与研学的游客日峰值能达到3000人次。
  兴安县今年3月还从广西演出公司引进了红色革命舞台剧《血色湘江》,经过轻量化改编,在纪念碑园上演。跌宕起伏的情节、激情澎湃的音乐、肃穆凝重的舞台氛围,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湘江之畔血与火的战斗。
  “原计划巡回演出,现在变成了每周常驻演出。”广西演出公司兴安项目经理陈锐面对观众的订票热情感到“压力不小”,至11月下旬,已上演100场,观众2万多人次。剧组已经开始在当地招募新演员,培养一支本地化、留得住的演出团队。
  界首渡口则举行富有仪式感的纪念活动。
  “每年,本地群众和红军后代都会来到界首渡口静默肃立、诵读祭文、手撒菊花……以纪念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将士。”兴安红军长征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负责人说。眼前的界首渡口深水静流,江面宽100米左右。而90年前水面更加宽阔,想过江并不容易。当年,渡口的浮桥数次被敌人轰炸破坏,在当地老百姓支持下,拆下各家大门的门板,多次重新架设,最终红军顽强渡过湘江。
  与渡口遗址、“红军堂”相连的“红军街”修旧如旧。房前红军军旗招展,古戏台、商铺、酒肆、铁匠铺等一如当年。一组雕塑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红军在这里打土豪,给百姓分粮食、分猪肉的热闹场景。
  浓厚的红色氛围,丰富的教育形式,让来到这里的广大观众、游客印象深刻。据统计,今年1—10月,兴安县累计接待游客552.6万人次,同比增长8.4%。

  
  在前往界首渡江遗址公园的路上,记者看到成片成片的柑橘林。
  当前正是柑橘采收的时节,道路上行驶着一辆辆拉满柑橘的货车,路边摆满了售卖柑橘的小摊。“小小柑橘,是红色的果,也是百姓的幸福果、致富果。村民靠它过上了好日子。”尹汤怀说。
  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建设目标之一。
  界首镇城东村党支书周相任介绍,该村2022年成为中组部首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以来,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硬化村屯道路,美化村容村貌,“我们除了种植柑橘、葡萄外,还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了红色旅游,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都水涨船高了。”
  近年来,兴安县在界首、华江、溶江等地推出“红色+研学”“红色+美丽乡村”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创建“桂北老家”“灵渠人家”“华江九寨”等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张家崎、秦家大院、桐子坪等乡村旅游点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高端民宿,促进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创新升级。据统计,今年1—10月已带动消费52.13亿元,同比增长9.65%。
  发展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近年来,兴安县围绕打造百亿元县域工业集中区目标,用好红色兴安名片,多次赴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建设了电力设备产业园、汽车部件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米粉产业园等。创建“红色湘江蜜橘”“金满田园”“灵渠葡萄”“猫儿山竹海森林生态文化休闲”4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毗邻灵渠南岸的灵渠禾苑粮食产业示范区,打破传统种植模式,采取种养相结合,以优质水稻种植为主导,发展以稻田养鱼、稻田养蛙等为一体的多种生态种养模式,示范区年产值6000多万元,惠及周边15个村庄、1128户村民。
    (据《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