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非遗说”让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
桂林日报
2024年11月19日
本报讯(记者李思静)赏古乐、品香茗、体验古琴艺术……11月16日,由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共同主办的“桂林非遗说·桂林斫琴技艺主题活动”在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举行。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理事、桂林斫琴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青年古琴艺术家邬昳帆,从唐代名琴“九霄环佩”说起,为大家讲述古琴斫琴的故事。
“斫琴”是专指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邬昳帆将古琴文化历史、桂林斫琴技艺等娓娓道来,让现场听众走近古琴,感受古琴文化的经典魅力。
正所谓:善弹者善斫,善斫者必善弹。在当天的活动中,邬昳帆演奏了《流水》《关山月》《广陵散(节本)》三首曲目,在幽幽琴韵与袅袅茶香中,在场听众被拉进了古代君子的精神世界,体会古人的风雅意趣。
观众席上,桂林理工大学塔吉克斯坦籍留学生奥苏听得津津有味。“我在很多讲述中国古代时期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过古琴,这次的古琴文化体验也让我产生了关于中国古人文化生活的联想。”在她看来,古琴音乐是治愈的、安抚人心的,她感到非常享受。
“今天的分享效果很好,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家对古琴有了正确的了解,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古琴文化。”邬昳帆说,桂林山水是中国美学的集大成者,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向往之;而古琴是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每一位中国古代文人也都有一个古琴梦。“桂林山水与古琴文化非常适配。我们希望通过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不仅有美丽的山水,也充分了解到我们悠久的古琴文化。”
用心讲好桂林非遗故事,让更多非遗从小众走向大众。据了解,“桂林非遗说”是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打造的公益文化品牌。自品牌成立以来,始终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通过邀请一批传承人、民俗学者、地方文史专家等,开展讲座、沙龙、座谈、访谈等形式,带大家走近非遗,展示桂林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精神、中式美学和民族智慧。
近年来,“桂林非遗说”更是通过开展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桂林石画、草木染、桂北绳结、“乡味,年味,桂林味”年俗等主题体验活动,吸引了大批文化爱好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深度参与,彰显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活力。接下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将继续精心打造“桂林非遗说”文化品牌,在非遗故事中见过去、思当下、展未来,激发非遗的创新活力和无限创造力,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