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筹资金为烈士建纪念碑
桂林日报
2024年10月10日

秦耀文烈士纪念碑。
□本报记者刘菁 文/摄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今年的9月30日,是我国第11个烈士纪念日,在秦耀文烈士的故乡——阳朔县福利镇渡头村,举行了秦耀文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当天秦耀文烈士的外孙和200多名村民、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往祭奠,这不仅是对秦耀文烈士英勇事迹的缅怀,更是对无数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致敬。
艰难求学 投身革命
秦耀文,1919年10月15日出生于阳朔县福利镇渡头村,他自幼聪颖好学,8岁便进入县城读书。然而,命运多舛,他10岁时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公将其抚养成人。经过不断刻苦学习,秦耀文于1939年考入阳朔县立国民中学(今阳朔中学前身),在这里,他受到了进步思想的熏陶。
194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当时,日寇进犯桂林,秦耀文毅然加入学校的抗日宣传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而后,桂林几近沦陷,秦耀文迫不得已与几位师生组成“流亡小组”,计划北上延安。徒步四十余天抵达贵阳,再到遵义,最后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帮助,秦耀文一行进入遵义师范就读。
1945年,秦耀文从贵州遵义师范毕业后,先后来到遵义排军乡四面山小学、四川璧山县私立亚洲中学,以教书为掩护,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并向学生们传授“革命火种”。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曾化名“蔡哥”“张勤”从事地下工作,甚至因为桂林口音重,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伪装成哑巴,秘密发动群众,开展“反美反蒋”“抗丁抗粮”等革命斗争。
1947年,秦耀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石柱特支组织委员、中共石柱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为革命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舍生取义 精神永存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9年6月30日,秦耀文受党组织派遣,前往丰都县蒲家乡传达党的指示。由于当时信息闭塞,不知道当地有敌人巡逻,途中突遇国民党军队。他急中生智,蹲下来假装解手,试图以最快的速度销毁重要文件,但始终没来得及完全销毁,被国民党军当场抓获,尽管他极力辩解搜出来的报纸是“随手拾来的”,敌人仍旧认定他为共产党要人,不幸被捕。
在监狱里,他对敌人许诺的高官厚禄、金钱诱惑都不为所动,即使受到酷刑,仍严守党的秘密,誓死保护党组织和革命同志。
敌人无计可施,便将他押至原丰都县城广场示众。其间,尽管党组织多次设法营救,但均未果。同年11月22日深夜,秦耀文壮烈牺牲于丰都县名山脚下,年仅30岁。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秦耀文为革命烈士。
缅怀先烈 告慰英灵
“今天很感动,还有这么多人记得我外公。”秦耀文烈士的外孙冯胜说,他的外公离开家时,他的母亲还很小。
记者了解到,这座烈士纪念碑是由当地村民发起、社会众筹资金筹建而成,也是我市首个由村民自发修建的红色教育基地。
为了缅怀先烈,告慰英灵,传承红色基因,2024年3月,渡头村在当地知名人士组织下,自发成立“秦耀文烈士纪念碑筹备组”,通过走访、查询、整理烈士的英雄事迹,决定在渡头村的木林头修建秦耀文烈士纪念碑。
得知此事,渡头村民及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踊跃捐资,仅用半个月时间就筹到善款231笔共计27万余元,用时4个月建成烈士纪念碑,并于9月底竣工。该纪念园占地360平方米,其中主体雕像高1.45米、宽1.26米。“秦耀文是从福利镇渡头村走出去的英雄,他是我们的骄傲!”村民秦木建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古树环绕的静谧之处,一座庄严的烈士纪念碑拔地而起。纪念碑上书写着秦耀文烈士的英勇事迹,下方大理石上镌刻着“秦耀文烈士永垂不朽”。这一字一句,都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我了解了秦耀文烈士的光荣事迹,十分感动,我们要向革命先辈学习,传承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渡头小学六年级1班的郑先云说,他们将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