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县区新闻

04版:特别报道

05版:社会生活

06版:时事

07版:时事

08版:史读桂林

返回 2024年09月14日

百岁老人刘凤珍:把他乡变故乡 靠勤劳过上幸福生活

桂林日报      2024年09月14日     

  百岁老人刘凤珍近照。 记者刘菁 摄
□本报记者刘菁 通讯员李晓悦 彭国辉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的枧头村,提到百岁老人,大家无不想到刘凤珍。就在前不久,刘凤珍老人刚刚做了103岁生日,全村人都前往祝贺。近日,记者专程驱车前往当地,探访这位在枧头村家喻户晓的百岁老人。
  8月27日,记者来到枧头村,进入村庄,便看到一湾清澈的池塘,宛如一面晶莹剔透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阳光穿透水面,水中悠然游弋的鱼儿清晰可见,微风拂过,水面波光粼粼。老人的家,就在池塘边上。
  “你们吃了早饭没有?”循着声音,记者见到了百岁老人刘凤珍,虽然已满头白发,但她精气神都挺好,干净整齐的穿着,说起话来仍中气十足,面上带着笑容。她亲切地招呼记者一行来到屋内。“现在就我一个老人家住这个老房子,老房子凉快点。”确如老人所说,天井投下的骄阳到了屋内,也感觉不那么燥热,不用开风扇,穿堂而过的微风,就让人神清气爽。
  “我是广东中山嫁到这边的。”老人家抓住记者的手,用广东话问道,“你会不会讲广东话?我说广东话你听不听得懂?”记者摇头。老人小儿子的媳妇刘艳梅告诉记者,老人家1921年出生,祖籍广东,虽然很早就离开了家,但依旧说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刘凤珍老人说,十几岁时,她就跟着表姐,从广东中山到平乐,再从平乐嫁到恭城,刘凤珍与丈夫含辛茹苦地抚养了八个子女,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其一家靠着给地主做工,勤勤恳恳将孩子们拉扯长大。“那个时候给地主做事根本挣不到钱,只给一点米给我们吃,我们不够吃,只能砍一些草卖给养牛的,种一些红薯卖给别人酿酒,来补贴家用,真的是很苦。”老人家说着,眼里泛起了泪光。好在,子女们都十分争气,读书也肯下苦功,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下走出了山村。“老人家勤劳了一辈子,是一刻都闲不了,80岁时都还想去地里做事,我们从心里面感激,但真的怕老人吃不消,也不敢让她做,她就在家。”刘艳梅说。
  对于百岁老人而言,过去的时光既是一段段珍贵的回忆,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那时候我们这里还来过日本侵略者,现在想起来都还是浑身发抖。”老人向我们描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老人说,日本侵略者来的时候是一个晚上,当时她正带着孩子们在楼上睡觉,醒来时发现楼下有异常声音,她蜷缩在楼上,不敢出声,等到侵略者都沉沉睡去,她才带着孩子,从楼上小心翼翼地爬下来,飞也似的逃进了山中躲藏。“那时候,我前面抱着一个,背上背着一个,手上还牵着两个,头也不回地就往山里跑,还怕小孩子出声,现在想起来心里面都还发抖。”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在山中躲了几个月,没有东西吃了就摘山里的李子和桃子,有时候挖点野菜充饥,即便如此还要饿上一段时间。终于等到侵略者全部撤离,才敢回家。回到家中,发现养的鸡、牛、猪全部都被鬼子宰杀吃光了。“还好有共产党,我们现在才过上了这么好的生活,以前的日子根本不敢回想。”
  日月如梭,转眼间,刘凤珍的孙辈们也纷纷成家立业,这个大家庭实现了四代同堂,每当节假日,家中总是欢声笑语不断。虽然上了年纪,但她还想着帮孙子们照料孩子。“以前我在家里也是读过几年书的,教小孩子们唱唱歌、认认字。上次他们回来看我,我们还拍了照片。”听老人家提起,刘艳梅赶紧拿出手机翻出里面的全家福,老人家便向记者介绍起家中成员,每一个人她都记得十分清楚,可见,老人虽然年过百岁,思维却依旧清晰。
  刘凤珍老人虽然已过百岁,却精神矍铄,后辈们对她更是孝顺有加,无论她提出什么要求,后辈们都会尽力满足。据家里人说,老人十分爱喝油茶,甚至可以做到每天不吃饭,却必须喝油茶。“我现在一天三餐,餐餐都要喝油茶,每餐都要喝三碗以上,饭可以不用吃的。”老人笑着说,她还有吃夜宵的习惯,后辈们便变着花样给她准备零食。“她喜欢吃粑粑,特别喜欢吃甜的粑粑,我们都给她准备好,因为她有时候晚上会起来吃。”刘艳梅说。
  刘凤珍老人的长寿秘诀,或许与她乐观的心态、勤劳的品质以及家人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据老人的家人说,老人十分爱干净,洗澡、换衣都不需要提醒,她常年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她为人开朗豁达,尽管百岁了,仍喜欢出去散步与人聊家常,这也让她在百岁高龄时依然保持着清晰的思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那您现在还想回中山吗?”记者问。
  老人摇摇头说:“这里就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