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要闻

03版:专版

04版:社会生活

05版:时事

06版:理论·时评

07版:健康桂林

08版:走读桂林

返回 2024年08月23日

“智慧执法”助桂林交通运输环境安全畅通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23日     

  交通执法人员操作无人机对公路建设工程进行空中巡检。

  交通执法人员通过不停车检测系统平台对通过检测点的货车进行记录。
□本报记者苏展 通讯员周玲羽 文/摄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不断朝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执法监管效能持续提升,桂林交通运输环境得以长期保持安全畅通。

无人机担任“空中执法员”
  近日,在临桂区临桂镇岩塘至两江镇大山图公路及大桥工程项目现场,记者看到交通执法人员正操作着无人机,对公路高填深挖边坡、桥梁隧道排水、项目驻地及大型临时设施周边地质隐患情况进行排查。
  就在今年以前,交通工程项目执法检查还主要依靠执法人员进行人力排查。而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监管的公路水运项目多在山高岭陡处,点多线长,高桥墩、长隧道较多,耗费人力也多,时效性不高,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排查,往往很多盲点区域无法监督到。
  为了提高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今年该支队采购了无人机等执法办案信息化设备,通过科技化、信息化手段,力争在我市交通建设工程领域执法上取得新突破。今年4月底,经过试飞磨合后,无人机正式上线担任“空中执法员”,并在5月初开展的全市公路水运项目重大灾害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检查中大显身手,成为我市交通建设工程领域执法的“新助手”。
  检查中,执法人员操作无人机,对龙胜各族自治县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瓢里至平等(野牛坳)公路改建工程、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旅游公路Ⅰ期等项目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利用无人机的高空视角优势,对桥梁、隧道、滑坡山体等高空或危险区域开展空中巡检,勘察高大桥梁梁板、支座、立柱等执法人员不易看到的地方,对人力难以到达的地方进行补位,准确地查找到结构物隐患、滑坡点及断裂带位置,为高效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提供了精准依据,有效消除了人力监管难以覆盖的盲区。
  负责市级监管项目执法的执法五大队秦大队长向记者介绍:“无人机能够航拍项目全貌,通过更大更广的视角全面巡查施工作业现场是否存在违章作业、是否落实安全防护措施、施工质量是否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等情况,帮助我们解决了违法行为隐蔽难发现、取证条件受限的问题,也增强了我们发现问题的高效性和精准性,确保有效筑牢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防线,防范交通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启用无人机巡查以来,已巡查公路里程101.3公里、桥梁11座、隧道3座,共排查出农村公路安全隐患31处,提出质量安全隐患整改意见31条,无人机的辅助执法作用尤为明显。

科技“治超”:不停车也能进行检测
  国道321线桂林至阳朔一级公路(简称“桂阳公路”)作为构筑桂林市“南通北畅、内外循环”的重要路网环节,不仅承担着交通出行的使命,同时也是我市主要的公路货车运输通道。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密集的交通网加以保障,大量钢材、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主要依靠公路货车运输,部分公路货车从业人员受利益驱动,铤而走险对车辆进行违法改装,想通过“多装快跑”增加收入,从而造成公路货运车辆违法超限超载运输问题尤为突出。
  违法超限超载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道路货运市场秩序,导致恶性竞争,还会严重损坏公路基础设施,缩短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极易出现路面损毁、桥梁断裂等情况。且车辆制动性能和综合性能下降,影响了公路通行效率,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增加了车辆尾气(黑烟)排放,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经过多年“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部门协作配合,形成综合整治合力,违法超限超载现象有所收敛,但仍有一些公路货运从业人员抱着侥幸心理,趁着黑夜或执法人员下班后从事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
  为进一步做好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运输治理工作,支队聚焦科技赋能,依托桂阳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实施“治超”非现场执法,加强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行为查处。“2023年8月份,我们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后,正式启用了桂阳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按照‘分级分批、由高向低、逐步推进’原则,对当年8月1日起行经桂阳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被检测、抓拍到车货总重(超限率)特别严重的公路货运车辆进行数据审核、立案调查,截至今年6月底已立案45起。”桂林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路政科赵科长介绍道,“以往在开展路面流动治超时,经常会出现‘躲猫猫’的情况。当执法人员在路面设置流动检测点时,货车就选择绕农村公路走或者停靠隐蔽地方,等待执法人员吃饭时间或下班离开后再继续行驶,查处效果不佳,是公路治超执法工作难啃的‘硬骨头’。现在通过执法人员与科技手段协同配合,就能高效率地对违法超限运输车辆实施‘精确’查处,节约了执法成本,也减少了人为执法干预。”
  启用桂阳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后,货车通行检测点动态自动称重检测区域路段时,不用停车就能实现车辆自动称重,自动抓拍车辆正面、后面、侧面三张照片和车辆途经动态自动称重检测区域5秒钟的视频监控,同时在系统平台采集显示车辆通行时间、车牌号、轴数、车速、车货总重、超限率等数据。检测点24小时全天候监测采集,自动记录和获取违法超限车辆相关信息,推送给执法人员进一步对违法行为实施后续调查处理,有效改变了路面设卡、拦车、检测等传统执法模式,减少了对正常行驶车辆的干扰,大大降低了“治超”执法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执法成本,提升了“治超”工作效率。同时,系统平台可以将检测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管理,为下一步开展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依据。
  目前,该检测点的超限率已由启用前的14%下降至3%左右,并且八成属于超限20%以下,科技“治超”成效初显。现桂林市县两级已建设了29个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并陆续启用,全市正快速形成“一把尺、一盘棋、一张网”的科技“治超”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