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康复治疗
□全力(桂林市人民医院)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15日
脑梗死这一常见且严重的脑部疾病,常常在不经意间袭击人们的健康。作为中老年人的“隐形杀手”,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痛苦,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了解脑梗死的病因、症状以及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脑梗死的康复治疗
1.康复治疗的黄金期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最初九十天内,若接受康复治疗,将极大提高恢复程度。在这一阶段,大脑结构显示出一定的重塑能力,借助恰当的康复疗法,患者的功能能力可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提升其日常生活的品质。在此阶段实施高效的恢复疗法,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
2.康复治疗的启动时间
患者在生命迹象稳定之后,应迅速开展康复医疗措施。在患者的基础生命指标,如呼吸、心率、体温和血压均保持稳定之后,康复治疗进程方可启动。对患者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有助于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加速其生理功能的复原。
3.康复治疗方法选择
针对个体患者的特定病情和临床表现,挑选恰当的康复治疗方案很重要,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
心理疏导:对于脑梗死患者,可能伴随产生情绪障碍,如抑郁和焦虑。专业医疗人员提供的心理指导,有助于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更主动地参与治疗进程。
肢体康复锻炼:针对偏瘫及其他肢体功能受限的患者,早期开展床旁肢体活动,如实施被动运动和调整体位等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肌肉退化和关节纤维化。
二、康复治疗的阶段与内容
1.临床期
处于临床阶段的个体患者,其生理指标刚趋稳定,此时多需卧床休养,在当前阶段,护理的焦点在于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维护肢体的正常功能——
体位变换:对于病患,周期性地调整其卧姿,可以有效避免褥疮的形成。
肢体功能位保持:对于患者肢体,摆放至适宜姿势,以免内收肌群发生挛缩,维持肢体正常张力。
关节被动运动: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以预防关节硬化并保持其活动范围。
2.离床早期
当病人达到离床活动的条件时,康复治疗的关键目标转向提升肌肉力量以及恢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肌力增强训练:采用肌肉促通术等专业技术,旨在提升因偏瘫而减弱的肢体力量。
起立训练:对患者进行一系列从躺卧状态至站立姿势的训练,旨在提升其下肢肌力及身体平衡机能。
进食动作训练:进行自我进食训练,旨在重建口手协调功能。
转移动作训练:通过对从卧床至座椅之间的位移动作进行练习,可以提升患者个人的自理能力。
坐位平衡训练:在坐姿状态下,进行平衡练习,以提高对身体核心部位肌肉的控制能力。
3.离床后期
在患者离开病床后的后期阶段,广泛且深入的康复锻炼旨在更好地恢复其日常生活所需能力。
持续肌力增强:持续推进肌肉力量锻炼,以稳固早期康复所取得的成效。
起居训练: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自行穿衣、清洁口腔等基本行为,有助于个体自理能力的恢复。
轮椅训练:对疾病状态下的患者进行轮椅操作训练,显著提高其在家庭与公共空间的自主移动效率。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通过对日常生活技能的系统训练,如烹饪与衣物清洁,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自我生活管理能力。
4.恢复期
在个体患者经历病后复原阶段后,重点是巩固已恢复的生理能力,并致力于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
关节可动度维持:为避免关节活动功能下降,需持续进行特定的训练以保持其活动范围。
户外步行训练:进行户外步行活动,能够提高患者的耐力和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家务动作训练:通过模拟参与家庭日常琐事,可以显著提高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方面的独立性。
兴趣训练:鼓励患有疾病的人士投身于个人爱好,例如绘画或园艺,以此增进其日常生活的多样性并优化其精神状态。
结语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脑梗死患者可以显著改善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早期介入和持续的康复训练,不仅有助于身体功能的恢复,还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融入度。预防复发同样重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和定期体检,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