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聚焦巴黎奥运会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08月11日

清洁口腔从婴儿出生开始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11日     
  □王策丽(桂林市口腔医院)
  婴幼儿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此时口腔最大的变化是从无牙到长出牙齿。口腔和颅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牙齿萌出以及维持其正常功能,对婴幼儿一生的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至关重要。维护婴幼儿期的口腔健康有利于均衡摄入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全身的正常生长发育。婴幼儿期又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健康、排列整齐的乳牙是孩子正常发音的生理基础。
  孩子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由于唾液分泌量少,易受到外界菌病侵蚀,4个月左右时可以通过牙床和舌头的感触认识世界,但同时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口腔。因此婴儿从出生后家长就应该开始为其清洁口腔,引导其建立口腔卫生行为,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那么,如何给孩子清洁口腔呢?
  婴儿没牙要用软纱布蘸温水清洁擦拭口腔
  乳牙萌出前,家长应每天用软纱布为孩子轻轻擦洗口腔,半岁左右牙萌出后,继续用这种方法清洁口腔前,家长需认真洗手,然后在手指上包绕干净柔软的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洗婴儿牙床、腭部和舌背,每天至少清洁一次,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婴儿口腔中的新情况。婴儿进食后如不方便清洁口腔,可用温水稀释口腔中滞留的奶液。为减少婴儿哭闹,可将清洁口腔和洗脸洗澡放在一起,使婴儿熟悉口腔清洁动作,将来也更容易接受刷牙。
  喂养用具清洁不可忽视
  母乳喂养时注意清洁乳头,如为人工喂养使用的奶瓶等器具应注意消毒,奶瓶等婴幼儿喂养器具必须做到消毒灭菌,否则,宝宝吃奶时会将细菌带入体内,导致腹泻、呕吐,还可引起“鹅口疮”。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后24小时内没有使用的奶瓶,需重新消毒,以免滋生细菌。
  多颗牙龈出后用指套刷或软毛刷清洁口腔和牙齿
  家长为孩子每天刷两次,确保清洁所有的牙面,尤其是接近牙龈边缘的部位。
  家长帮助儿童清洁口腔的姿势
  家长帮助儿童清洁口腔的固定姿势有许多,常用的简洁方式是一手固定孩子,同时用另一只手按摩牙齿和牙龈,家长可以将孩子抱着面向同一个方向,使其后脑勺顶在自己的胸前。也可以让孩子采取仰卧位,家长在孩子头顶方位进行口腔和牙面的清洁工作。
  家长使用牙线帮助婴幼儿清洁牙齿邻接面
  牙齿的邻接面会滞留很多的细菌、软垢和食物残渣,光靠刷牙是无法彻底清除的,因此当两颗乳牙萌出建立邻接关系后,家长就需要开始使用牙线清理儿童牙齿缝隙,帮助儿童建立每天使用牙线的生活习惯,预防邻面龋。当小朋友有良好的自主行动力时,家长就可以教孩子自己使用牙线。牙线分为卷轴牙线或牙线棒,家长可根据操作的方便性自行选择,牙线很细,能够轻易通过牙齿之间,因此正确使用牙线是不会伤及牙龈和牙齿的,也不会使牙缝变大。建议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每次使用时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清理每个牙缝,不要遗漏。
  不当的喂养会危害婴幼儿口腔健康
  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天然食品,相对于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时乳牙患龋病的危险性低。喂奶姿势会影响婴幼儿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最好抱着喂。奶瓶是人工喂养的器具,奶瓶放置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造成牙颌畸形。奶瓶喂养时应选用合适的奶嘴,避免孔洞太大,奶液不需吸吮就流出,使婴幼儿咀嚼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不利于口颌的正常发育。
  乳牙萌出之后,不要让幼儿长时间含着装有甜奶或甜饮料的奶瓶,尤其不能含奶瓶睡觉,否则会造成婴幼儿龋。1岁后应尽量减少使用奶瓶,且奶瓶内只能装白水和无糖奶,用杯子或勺喂含糖液体(如甜奶、果汁、蜂蜜水等)。1岁半到2岁应停止使用奶瓶。因为长期用奶瓶喂养,除了容易发生龋病外,还可妨碍孩子咀嚼功能的发育。
  莫把病菌口口相传给孩子
  唾液是细菌传播的载体。喂养人可以通过把食物嚼碎喂孩子,以及把奶嘴或勺子放到自己口中试温度等方式将口腔中的致病菌传播给孩子。致龋细菌越早传给孩子,孩子越易患龋病。所以看护人应注意喂养卫生,纠正不良的喂养方式,同时关注自身的口腔卫生,避免把致病菌传播给婴幼儿。
  婴幼儿从牙萌出开始每半年接受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和口腔卫生指导
  婴幼儿应该在第一颗牙齿萌出后6个月内,由家长带去医院检查牙齿,请医生帮助判断孩子牙齿萌出情况,并评估其患龋病的风险,提供有针对性的口腔卫生指导,如果发现龋病等口腔疾病应及早诊治。此后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