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综合新闻

03版:聚焦巴黎奥运会

04版:悦读

返回 2024年08月10日

月光谣

桂林日报      2024年08月10日     
  □乐川

  “月亮光光,月亮球球/三岁娃仔养水牛/水牛过沟,踩到泥鳅/泥鳅告状,告到和尚/和尚念经,念着观音/观音挑水,撞着水鬼/水鬼摸鱼,摸着团鱼/团鱼生个蛋,留给xx明早上送早饭!”
  童年时,有月的夏夜,我们总喜欢和奶奶在院子里乘凉。月光洒满院子,一片银白,根本就不要开灯。近处的房屋、山、树棱角分明,远处的山脉,隐隐约约地氤氲在如水的夜色中。这时,奶奶总会轻摇着蒲扇,给我们念这首歌谣。歌谣里的“xx”经常变换,一般是挨着奶奶最近的那一个,有时是我,有时是妹妹,有时是来听奶奶讲故事的村里的小朋友。奶奶念完了,还会拿着蒲扇,拍拍她念到的“xx”,然后自顾自地哈哈笑起来,我们也跟着笑。爽朗的,收敛的;苍老的,稚嫩的;尖的,浑厚的笑声交织着,在院子里回响,然后升起来,向那轮圆圆的月亮飘去。
  那时的月亮总是很圆。澄澈的蓝天里,月亮温柔地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月亮旁边,总是会飘着几朵白云,这些白云就像是月亮带着的,总是跟在旁边,好像一幅画里的一样,那幅画好像叫彩云追月吧。也有的时候,不知是云在走,还是月亮在走,月亮钻进了云里,大地上就阴暗下来。很快,月亮又从云的另一端钻出,大地又澄澈如初。
  奶奶不光说月光谣,还有荧光谣,清水谣,采茶谣,卖酒谣,好多好多,好像她脑子里装着说不完的童谣。她也有时候让我们猜谜语,什么“上八不是八,下八才是八,十字中间坐,救命皇菩萨”,什么“千条线,万条线,落到地上看不见”。后面这个我们很快就猜出是雨。前面那个我们很久猜不出,她就会拿着蒲扇,轻轻拍一下谁的脑袋,说,“你们才笨哪,天天吃的饭就是它煮出来的啊!”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是“米”字。然后奶奶就得意地笑。奶奶也会给我们讲故事,当然,首先是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说月亮里只有一座宫殿,宫殿里只住着一个人,那个人叫做嫦娥。嫦娥是人间的一位美女,很久以前,因为误服了会飞的仙丹,飞到了月亮上,她飞上去的时候,只带了一只兔子。每当月圆的时候,她就会带着她的兔子,到广寒宫前的桂花树下乘凉。这时候,小伙伴们就安静下来,出神地辨认着月亮里哪是桂花树,哪是嫦娥,哪是兔子,心疼着孤独的嫦娥,想着哪一天,也能飞到月亮上看看嫦娥。奶奶也会告诫我们,不能用手去指月亮,指了月亮耳朵会缺的。我们没问为什么,大概是指了月亮,嫦娥姐姐会生气吧。
  月光明亮的夜里,除了我们不时发出的笑声回荡在夜色里。夜的伴奏也是很丰富的。稻田里的蛙声,一阵一阵的,好像有人指挥的合唱。只要巷子里响起脚步声,附近的狗就会叫起来,接着,全村就是一片狗吠声,连对面山上人家的狗也远远地跟着叫起来。院旁的草丛里,像百草园里说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但这些歌唱常被我们忽略掉。那些蛐蛐,蝈蝈,蟋蟀,吱吱喳喳的,合成了时高时低的声音。有时,猫头鹰会猛地发出一串由缓到急,又由急到缓,然后像划了休止符一样急促停下的声音,古怪又令人惶惑。我更喜欢听的,还是村口那位大哥拉二胡。有月的晚上,有时他就会拿了二胡出到村边,坐在我家那块稻田旁边电杆下的大石头上,拉那首有名的“十五的月亮”。声音深沉,悠扬,而又旷远地回响在村庄上空的月色里,还交织着一种莫名的沧桑感。那幅一个黑影独自坐在月光下、稻田边、石头上拉二胡的图画,长久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最热闹的是八月十五的晚上,这天,大家都回来过中秋节了,一家老小有十多人。吃了晚餐,银盘似的月亮已升得老高,爷爷就会把叔叔、姑姑们买回的月饼、水果摆在院子里供月亮,还会沏上三杯供茶,在院墙下点上三炷香,香烟缭缭绕绕消失在月色里。这天晚上,奶奶一般不会讲故事,也不会再念童谣,而是听叔叔和姑姑们讲他们在外面打拼的见闻故事,再就是忙里忙外地去烧茶。大家坐院子里聊天,逗小孩,讲笑话,吃月饼,任那轮圆圆的月亮在天上飘,直到夜深月斜。
  有些月夜,我们也指望不上奶奶给我们讲童谣,那就是奶奶那些伙伴们来家里玩的时候。七八位奶奶,一人拿一把蒲扇摇着在院子里聊天,时不时发出哈哈的笑声。聊到中间,奶奶就会去张罗打油茶。这样的夜晚,我们就会邀上小伙伴们,消失在大人的视野里。或者去校园里捉迷藏,或者去村边的榕树上捉知了,或者去田垌里捉萤火虫。最好玩的是去河边弄鱼。常常是玩到月亮躲到了村后的树林里,夜色逐渐地暗了下来,才满头大汗地跑回家,端起奶奶留在桌上的油茶,咕噜咕噜地喝一大碗,再去洗澡休息。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奶奶念童谣的夜晚,月亮总是那么圆,风总是那么凉爽,人们总是那么快乐。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转眼奶奶已整整去世20年了,那首月光谣,还有奶奶念童谣的月夜,仍时常电影似的,在脑海里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