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户带领村民齐致富
桂林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近日,手拿刚收获的蔬菜,蒋水养和妻子笑容灿烂。

灌阳县观音阁乡立强村连片的蔬菜,让蒋水养和乡亲们收获致富好日子。
□讲述人:蒋水养
□整理:记者秦丽云 李忠波
通讯员陆仕臣 戈其高
□图片:李忠波 秦丽云
我叫蒋水养,是灌阳县观音阁乡立强村村民。作为一个普通农民,这些年来,我和妻子一直勤勤恳恳,希望通过努力,让土地带给我们更好的生活。11年前,我和妻子尝试搞蔬菜种植。没想到,这条奋斗路子,不仅让我走上了致富路,也让我带领乡亲们走向了致富路。
2013年,我和妻子几经思量,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种蔬菜。那一年,我流转土地,种下了近6亩蔬菜,主要是当地人喜欢吃的辣椒、茄子、苦瓜、冬瓜等常见蔬菜。从春天开始撒种育秧,到夏季忙着管护,再到收获,我和妻子几乎天天都围着菜园转。
此后数年,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我和妻子的种菜技术不断提高。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每一次采收前我们都心怀欢喜和期待。但是,销路没有打开,经常遇到新鲜蔬菜无法及时卖出或者卖不出好价钱的窘境,让我很是烦恼和焦虑。说实话,立强村属于一个偏远小村,距离桂林市区的果蔬批发市场约90公里。如果我拉着蔬菜去桂林的批发市场销售,路途远花费高,而菜的总量不多,根本划不来。为此,我只能拉着菜去灌阳县城一带销售,而销售窘境时常出现。
既然菜的总量不够,何不扩大种植规模?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也让我担忧。扩大规模,意味着更大的投入,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就这么犹豫了两三年,我还是决定开干。2020年,我建起了一个大棚育秧,以此提高菜秧的质量和成活率,并适应扩种对菜秧的增量需求。这样的尝试持续到2023年时,我的育秧大棚已增加到4个。这一年,我种下了160多亩蔬菜。蔬菜的产量提上去了,我又自己开着大卡车运往市区销售。这一年,我的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这个朴素的道理,我一直明白并且坚信。过去两三年来,我毫无保留地把蔬菜种植、管护技术教给愿意学习的乡亲。在蔬菜销售的季节,我还会采取保底收购的形式,帮助他们把菜及时销售出去。
今年,我的蔬菜育秧大棚增加到了6个,蔬菜种植面积扩增至220多亩,还吸引了10多户村民加入蔬菜种植队伍。
眼下,我的蔬菜基地的茄子、辣椒、冬瓜等纷纷上市。这些天,我家的茄子批发价稳定在1.8至2元一斤,比去年同期的销售价高了一倍左右。按照每亩1万斤产量估算,今年茄子的亩产值稳超2万元。此外,今年的青椒管护到位,品质很不错,目前批发价稳定在2至2.5元/斤,亩产值稳超5000元。在销售自家蔬菜的同时,我帮乡亲们一起把蔬菜运出销售。从6月初至今,我每天会运送上万斤的蔬菜去桂林市的几个果蔬批发市场销售,且广受客户好评。
看着自己辛勤的付出换来“真金白银”,那种心情真的很不错。不过,更让我自豪的是,乡亲们跟着我,也过上了更好的日子。在蔬菜采收旺季,我每天会请20多名乡亲前来务工帮忙,他们的日收入在70元至120元不等。有的乡亲一年四季都在我家菜园务工,还利用空闲时间栽种几亩蔬菜,年收入超5万元已是常事,有的甚至能收入10多万元。
这些年,我还要感谢乡村两级干部对我的蔬菜种植产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灌阳县乡人大代表卢小花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我的种植及销售等情况。此外,这几年观音阁乡党委、人大、政府高度重视,就我的规模化种植进行指导并给予了种植奖补。2023年,这笔奖补金有9.8万元,给我在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提高品质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资金支持。
每天,漫步在阡陌交错的菜园,看着连片的蔬菜延伸到远处的山边,我的心情跟眼前的绿色一样,充满热情和期待。乡亲们在菜园中忙碌的身影,还有脸上浮现的笑容,更是让我感到温暖、美好。在这个美丽新时代,身为农民的我,对自己目前奋斗的乡村事业充满豪情和信心。接下来,我将继续竭尽所能,为生我养我的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属于我的力量。